记者胡炳俊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选择这一行,就别想发财,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教师有偿家教是一种市场需求,堵是堵不住的,只能去疏……近日,《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和《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相继提请审议,使有偿家教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中提到的“有条件地放开有偿家教”条款,引起了各方热议。 10月26日下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回应,对于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有偿家教牟取私利的行为表示坚决反对。 那么,有偿家教在我省怎样?教育部门又如何看待? [记者调查]有偿家教很普遍 有偿家教最基本的结果是可以给教师增加收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偿家教在省会郑州比比皆是,有的是以家庭形式带学生,进行有偿补课、辅导;有的是在外租赁房子,进行有偿家教,或者与人合伙,在外租场地办班。 “名校教师做家教,对象通常都是教师自己的学生,周末到教师家里上课,每节课一对一辅导通常是100元,也有几个学生共用一个教师的,这种情况学费会适当减少一些。”一位曾经做过家教的中学数学老师说,家教内容以数理化和英语最多,通常都是学生家长提出来的,老师开始推辞,家长就死缠硬磨,或者托熟人说情。他说:“因为不是一节两节,一次两次,家长都会主动给钱,而我们做教师的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加班补课,收费也觉得正常。” “国家倡导的是素质教育,而中招、高招这种选拔性考试则直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社会上不是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吗?没有一所好幼儿园,就进不了一所好小学;没有一所好小学,就很难上一所好初中;没有一所好初中,就考不了一所好高中;进不了一所好高中,就考不了一所好大学;没有一所好大学,就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没有一份好工作,就找不到一个好老婆……给孩子找家教,说到底是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位小学生家长如是说。她的这种观点代表了多数家长的心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孩子学习赶不上或者出现偏科,经济条件好的家长通常都会给孩子请名校名师做家教,经济条件差的家长则会给孩子请大学生做家教,或者把孩子送到社会补习班上大课。” [普遍现象]兼职教师支撑民办补习班 在职教师兼职民办补习机构更为普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社会补习班、辅导班,还是补习中心之类的民办补习机构,几乎都有在职教师兼职的现象。一位初中英语老师坦言:很多学校对教师在校外兼职明令禁止,可这抵挡不住民办辅导机构的盛情邀请和不菲的课时费。可以说,民办补习班基本上是靠在职教师的名气支撑起来的。他说:“我们学校对教师兼职现象说是说,也没见处分一个教师。每年自学考试、英语考级等,周末在我们学校举行,一个监考老师一天补助100元,数理化和英语方面的老师都不愿监考,学校领导其实什么都明白,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是在职教师在社会上大胆兼职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省会民办补习机构近几年发展迅猛,三两个人合伙,三五年就能发展几处网点。奥数班、培优班、状元班、新初一和新高一适应班、同步辅导班,规模小的数百人,规模大的上万人。“补习机构非常赚钱,通常每科每个周末两节课,一个学期单科学费少的在千元左右,多的每门课2000元以上。”一位补习机构的老师说。补习机构的老板财大气粗,他们多在名校附近“扎堆”,根本不考虑房价,往往一栋写字楼上就有好几家。有的补习机构还购买了房产,打起了 “阵地战”、“持久战”。 调查中发现,教师不仅在校外兼职代课,还往往充当民办补习机构的“招生”角色,谋取“中介费”。一些名校的数理化和英语老师每年仅靠“卖学生” 赚得的钱比工资还多。有些任课教师利用寒暑假私自办班,据说全班学生除了生病和外出的,全都交费上课。学费由参与老师瓜分,少的几千元,多的能拿上万元。真可算得上时间短、致富快。 最让许多家长痛恨的是教师正常课堂上不好好讲,故意把一部分内容留在课下的补习班里讲授,吸引甚至诱导学生交费听课。义马等地此类现象十分严重,本报曾给予曝光(详见本报2009年5月11日B02版《课堂“余音”辅导班续》)。 [教育部门]有偿家教将受查处 在职教师搞有偿家教,不仅有违教师职业道德,而且也影响了正常的办学秩序。 “早在今年8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就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其中一条就是在职教师不得搞有偿家教。从本月(11月)起,省教育厅将组成督察组,对各地中小学的办学行为进行专项督察,有偿家教也在督察之列。”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新的办学行为规范是今年秋季开学后正式开始实施的,9月至10月是各地和中小学校自查自纠阶段,在专项督察中一旦发现问题,将严肃查处。 据悉,此次督察内容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是否按减负要求布置家庭作业、是否仍在举行选拔考试、公办高中是否举办复读班等。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黄牌警告、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撤销先进称号、取消评优资格等处罚;对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因监管不力致使本区域内多次出现违规行为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责令整改、取消其与教育工作相关的先进单位称号、评先资格等处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