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新规则击中“高分秘籍”软肋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周靖  顾春梅
    ◎当下高三历史教学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应试”痕迹,不少教师在训练学生答题能力时“投机取巧”,鼓励学生尽可能将所有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堆砌在一起,以便在采点得分的情况下获取高分。
    ◎PISA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生评估项目之一,它所制定的一套标准化指标体系,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PISA评分不在于必须答到哪个点(同意或不同意),而是注重回答的思维层次(你如何同意)。它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
    ◎20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分标准的改变,旨在发出这样的信号: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试题,并根据试题本身的语境选择与之关联度较大的知识(核心知识),重新组织具有逻辑性的回答。
    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竞争都将以知识为基础,而知识的获取则始于阅读。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语言过程。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阅读是指以历史文本为载体,汲取其中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分析、解释和反思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方式。通过历史阅读,拓展历史视野,增长历史见识,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进而以历史的智慧合理考察社会的、政治的或道德的问题,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这也正是高中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当下的高三历史教学依然存在严重的“应试”痕迹:无论是新知识的学习抑或旧知识的复习,教师总偏爱“要点式”归纳,试图将教材的相关内容一网打尽,但具体的处理却是不加选择地平铺直叙。相应的,在训练学生答题能力时,又鼓励其尽可能将所有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堆砌在一起,以便在采点得分的情况下获取高分。久而久之,学生的答案看似面面俱到,但缺乏逻辑性和关联度,甚至无法连贯成句,高三学生的历史阅读素养缺失了。
    为此,2007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对大跨度试题的评分标准做出由“要点式”向“组织化”过渡的引导。从近两年阅卷情况看,学生答题时的组织意识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表达能力的提升,并非一定与表达内容的质量成正比,相对于试题本身的关注,试题评分标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仍未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就开放性试题而言,正是评分标准而非问题本身制约了它。评分标准这把尺子如果使用得当,不但能确保高考目标的有效落实,更能对高三历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20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阅读测试的评分标准。
    PISA是一项前瞻性的评估
    PISA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生评估项目之一,它所制定的一套标准化指标体系,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PISA认为学生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未来生活所需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要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必须在关键领域,诸如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打下扎实基础。学校的功能不在于使学生学会知道(learn to know),而是学会学习(learn to learn),这与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二期课改注重知识基础性、发展性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虽然PISA是一项前瞻性的评估,而非对特定学校课程的考查,但它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改革还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PISA对于阅读的定义突破了提取文本信息和进行字面解释等传统概念,涉猎更为复杂的理解、运用和反思文本的能力。PISA认为阅读是“为学习而阅读”(reading for learning),而不是“学会阅读”(learning to read),这是当前关于阅读素养的最新观点。
    PISA评分不在于必须答到哪个点(同意或不同意),而是回答的思维层次(你如何同意)。对不同思维层次表现的描述配以具体的答案实例,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规定评分标准,既阐释了问题的核心又便于理解和操作。
    有效提高思维品质的区分度
    借鉴PISA Reading区分思维层次的评分标准,从知识的等级差异出发,20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分标准将试题的参考答案区分为“核心知识”、“边缘知识”和“其他知识”三部分。核心知识以“答案1”表述,是与问题关联度较大的知识;边缘知识以“答案2”表述,是与问题关联度不大的知识;其他知识则以“其他答案”表述,是与问题没有关联度的知识。
    联系2007至2009年的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如果对回答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度不加区别,学生完全可能用同一种模式应付2007年的“美国边疆”题、2008年的“美国棉花”题和2009年的“美国世纪”题(见例题)。换言之,即便试题的材料再新颖,视角再前沿,只要问题落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学生依旧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即把这一范围内的所有知识点扔给阅卷者,不同的只是阅卷者根据各类试题的要求在千篇一律的答案中“挑选”知识点而已。据此,20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分标准的改变,旨在发出这样的信号: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试题,并根据试题本身的语境选择与之关联度较大的知识(核心知识),重新组织具有逻辑性的回答。
    是否具备历史阅读素养是高三历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将PISAReadind评分标准借鉴至高考历史命题领域,无论从操作层面抑或后效层面都将产生积极意义:一方面,它能够摆脱传统评分方式中阅卷者对答案只作数的计量不作质的考量,进而影响思维品质区分度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引导高三历史教学从片面强调识记的“应试”转化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使高三历史教学真正做到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在历史视野和能力目标的纬度深度挖掘历史文本,加深或注重对知识的分层和对内容的差异化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20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分标准的改变,是提升高三学生历史阅读素养,使其更快、更好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作者周靖为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学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历史特级教师;顾春梅为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考命题办历史学科秘书)
    例:2009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4题
    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力体系的转换做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问题】按照康德拉捷夫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注:本题共有两问,这是其中的第二问)
    【评分标准】
    答案1:能运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如,19世纪的英国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扩军备战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冲击,致使“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头号经济强国;垄断组织托拉斯的形成,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40年代,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并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战后,美国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成为“金元帝国”,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移到美国。同时,二战后的美国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通过冷战,美国又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深入到欧洲等地,最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答案2:仅运用边缘知识作出解释。如,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内容;美孚石油公司改制为托拉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具体内容;信息技术革命的具体内容;冷战的具体内容等。
    其他答案:略。
    【点评】这道试题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学生必须确定回答所应涉及的时间范围;其次,要求理解“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指涉的是其世界影响而非国内政策。如果不假思索地从英国如何崛起谈开,会因所答内容与问题无关而失分;如果仅仅描述发生于美国的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未在这些事件和美国崛起之间建立联系,则是与问题关联度不大的回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