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杭州的几位语文教师经过几个月的梳理研究后,猛烈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开炮”,认定的“罪名”大概有:很多经典被随意篡改后出现,课文说教的多,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快乐的却非常少;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们信服……(9月23浙江在线) 可以想象的是,此番“炮轰”必然是惹出“一地鸡毛”,附和者有之,反对者亦当有之。网络之上,各执一词激战不休的网民就说明了这个判断。 其实,严格来讲,语文教材招致非议,在这十多年来,并非是什么新鲜事儿。无论是教育界人士,还是社会公众,这些年来,都在不断地对各级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挑刺,甚至有许多人在激烈地炮轰着语文教学、语文教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番“挑刺”,不过是这十多年来“炮轰”语文教育的一个延续而已,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长期以来,我们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似乎主要靠教材,尤其是能够彰显历史与人文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不单要起到引领我们读书识字的功用,还要起到传承民族精神、进行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语文教材就是经典,就是“红宝书”,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凛然不可侵犯的。但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语文教材已然远远落后于社会现实,所以才有了始于十多年前并延及至今对语文教育猛烈“炮轰”的境况。而且,相信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是无法消弭的,可谓:只要还在教语文,“炮声”注定要隆隆。 这般说,是因为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像往日那种一种价值观统一天下的状况,已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充斥的社会,而多元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难有哪一种教材可以被所有人认同。 况且,叶圣陶老人曾经说过,课本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既然是例子,也就不该是必须的唯一的选择。而之所以有人在对语文教材的批评面前神经紧张,盖因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尚存有教材还是经典、还是标准的念头。须知,在真正优秀的教师面前,教材如何真的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教师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学生。 在好的教师那里,即使手中没有这种统一的语文教材,他们也不会为上语文课而发愁,因为他们的学识修养,足以支撑他们达成教学目标;而在很多修养不够的教师那里,教材与教参就是他所有的依据,离开了这些,他就无所适从,他就不知从何下手来教语文。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不是对所有教材都讲解,他们往往会放弃不少篇目,也会额外补充很多经典篇目——— 而这,恰恰说明了教材中的篇目是需要有所取舍的。各地的学生情况不一,如果只是生硬地套用教材,往往会难以达成教育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小学教材挑个刺儿,着实不算什么,毕竟,语文教材无论是从版本,还是从篇目的选择上,早已脱离了“大一统”的时代。而这些年来,语文教育在争议中不断前进的现实也说明了———争议、批评对语文来说,甚至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有了争议、有了批评,才有了这几年的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样的“炮轰”,当是越多越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