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孔子的“称圣”彰显教育在传统中的地位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学习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所谓“称圣”就是公认其为圣人,现存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中都有“称圣”或“封圣”的传统。
    圣人这顶帽子,上古都是戴在有权有位、半神半人领袖人物头上的,如我国上古的轩辕黄帝、尧舜禹汤等,这些名字的后面每人都有一大串神话。可是到了2500年前,一位无权无位而且不太得意的老夫子被人们啧啧赞为圣人了。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与时代风气变迁密切相关的。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不管编纂者是否有意的编排,《论语》开篇的一节是有着特别重要意义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重大变迁。“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字面上讲学习方法和孔子对朋友的态度,如果我们深究一下文字后面的社会背景就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制度衰落,士阶层崛起,在此基础上,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人们才倍感学习的重要,要提高水平除了个人的努力钻研外,朋友的互相切磋也很重要,因而才热情地召唤远方的来客。要知道,在春秋初期,舆论还强调“大夫无境外之交”呢,更不要说大夫之下的士人了。周朝所建立的是垂直统治的专制政体,它对治下的“横向联合”必然是防范的。可是到了孔子的时代,这些都是“告朔之饩羊”了。
    旧制度的衰变,使得士阶层格外活跃,这个活跃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教育的崛起。当时的士如果按旧轨道生活,即作为“贵族尾子”(贵族最下层)生活,很快就会没饭吃,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培养能力,在社会变迁中争取机遇,过更好的生活。另外,一部分庶人如果有了学识和能力,也可能告别贫苦生活,吃一碗官家饭。这些说明相当一部分人有了求知的需求,而衰落的官学根本不可能满足,于是私学兴起,办得最成功的就是孔子。我们从《论语》的开篇就看到他召唤人们学习,从学习中改变人生、感受乐趣。
    什么是“圣”,《说文》解释为“通”,也就是精通。金文中的写法与小篆类似,意义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这说明自西周开始就是把“圣”与知识联系起来的,因此在孔子的时代,圣人被用来称赞那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们,是毫不奇怪的。
    读《孔子世家》可见当时不仅各地青年登门求学,各国统治者遇有疑难也常常问于孔子。有的还派使者远道而来求教于孔子。鲁哀公元年(前494)吴国使者专程至鲁,询问他们占领越国“堕会稽,得骨节专车”等一系列的问题,孔子一一作答,最后使者特别满意:“善哉圣人”!可见有知识,并愿意把这种知识传授给他人,人们便认为他是圣人。
    孔子一生曾经求官食禄,但非常短暂,并不甚成功,但他成功地成为了第一位受人尊崇的教师。不仅仅是他在这方面做得最多,而且他的心更多的是放在学子身上的。晚年,他漂泊在外,思乡甚切:“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可见乡党子弟的教育在孔子心中的位置。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问孔子是不是圣人。孔子谦虚地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子贡把教授知识与“仁”联系起来,并不只是因为它体现传授者对他人的关爱,更重要的是教育为青年开辟了未来的生活道路。“仁且智”是对圣人这一概念最好的概括。先秦时代,思想活跃,诸子百家,其中的领袖和杰出人物都是成绩斐然的,他们的思想深度、著作成就未必亚于孔子,为什么他们没被公认为圣人呢(有的在本学派内也称圣人)?在教育成就上的逊色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到了汉代谶纬之学中曾一度把孔子神化,但孔子的准确位置还是“天地君亲师”中的“师”。
    孔子的“称圣”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一项,开启了社会对于教师和教师事业的普遍尊重。特别是在乡土中国的宗族社会里,文化不太发达的地方教师几乎成为当然的精神领袖(族长是领袖)。这点一直延续到五六十年前。三十多年前,我在农村工作时,曾与一位六七十岁的老校长闲聊。他说,“小时家里很穷,只上到小学毕业就上免交学杂费和饭费的初等师范学校了。学制一年,毕业后分到一个村子当小学教师。那时我才十五岁,村长对我像贵宾一样,村民无论大事小情都找我。看信写信,看皇历,写对联,乃至孩子有病用什么小药,出现了吉祥灾异如何处理都会来找我。老乡对教师也特别好,我每月13元大洋,一元四角买一袋白面,二角钱买斤香油,肉菜蛋都是老乡轮流供给。每月能存十元,后来在家买了点地,解放后差点划成地主。你别看我才十几岁,我的意见在村里还很有分量呢!”
    我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正是文革的“斗批改”期间,这段话使我顿然领悟一个道理。当时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里的一切都是“贫委会”说了算。北京市委鼓吹“小学生日记”,号召学习“黄帅”。此时已经正式上课,可是学生打老师、闹课堂的事情时有发生,教学秩序无法维持。可是我们山里的学校秩序很好,没有发生上述那些乱象。管学校的贫下中农对学生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老师要有礼貌,像对父母一样。有的学生调皮,有的“贫管会”代表还敢五花大绑捆学生。我心里想,这比批“封资修”厉害多了。这正是传统社会农民对教师尊崇的遗存,尽管我们曾无数次破坏它,但很难把它完全磨灭。
    后来我听过许多传统中尊重教育和教师的故事,感受着孔子“称圣”在历史上的分量。最近听到电影导演李安父亲的故事很令我感动。这是一位中学教师和校长,很受到当地民众的尊敬,对儿子搞电影虽不公开反对,但也不以为然。有一次,他问李安你拍到五十岁可以拿到“奥斯卡奖”吧?拿了奖就不要拍了,回来做教师吧!当电影、明星被粉丝们追捧到如此耀眼的当代,竟然还有老成对此不屑一顾,他心目中最高的殿宇仍然是教育。(王学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