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览图》卷下记有“六十四卦流转图”,[9]实际为六十四卦策轨表。该表依六十四卦主岁说,列出三十二岁各主岁的两卦。下面又列有两卦的策数(称为“分各折”)和轨数(称为“分各轨”),以及总策数(称为“二合折”)和总轨数(称为“二轨合”)。郑玄在诸项下依次注出各数字,特别是注出各卦世爻纳支以及初爻纳辰。其各卦世爻纳支,同于京房八宫卦的世爻纳支。而对于各卦初爻的纳支,张惠言总结出规律为:“阳卦以子寅辰午申戌为次,阴卦以未巳卯丑亥酉为次。”[10]依《稽览图》所记及郑注,列表如下(原文的错误,依张成孙案语和张惠言意校正[11]): 六十四卦策轨表
三、卦主岁说和策轨说的功用 上文说过,《易纬》六十四卦主岁说和六十四卦策轨说密切相连,实际为同一个系统。卦主岁说确定32岁的周期中, 每岁的所主之卦;策轨说确定主岁卦的轨数。《易纬》认为由天元至帝王受命的积年,以及卦主岁说和策轨说,可推知此一个朝代的天命年数,亦即历年。《稽览图》卷下记其推法曰:“置天元甲寅以来,数之受命位之年数,以三十二数除之。不足除者,以《乾》《坤》始数,算末即得主岁之卦。”可见,其推法是采用《殷历》天元甲寅,以甲寅至某帝王受命的积年,除以卦主岁的周期32。以其所得余数,从《乾》《坤》主首岁始数,得受命之岁的所主卦。再由受命岁所主之卦,得到其轨数,其轨数即帝王朝代的历年。这可以《易纬》对文王周代历年的推算作为例子。《乾凿度》卷下载:“今入天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岁,昌以西伯受命。”天元至周文王受命的积年为2759280岁,以2759280岁除以32,商为86227,余数为16。由上面《六十四卦策轨表》,16岁入《咸》《恒》轨,其轨数皆为720,由此推知周代的历年为720岁。故郑玄注《乾凿度》卷下曰:“文王推爻为一世,凡七百二十岁。岁轨是其居位年数也。”[15]《稽览图》卷下有后人所附益的以策轨说推刘宋历年的内容,它以天元至宋高祖刘裕禅晋的永初元年为积年2760847年,以32除之,余数为15,入《坎》《离》轨,取《离》轨数736,得刘宋历年736岁。 《左传·宣公三年》曰:“(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周王朝自武王至显王共三十世,三十一王(不计哀王、思王)。自周显王三十三年起,六国次第称王,《左传》所载,当指是时。《孟子·公孙丑下》:“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乾凿度》卷上亦曰:“大任顺季,享国七百。”案“季”为季历,为文王之父,“大任”即太任,为文王之母,这也是讲周代的历年约为七百。因此,从表面上看,《易纬》“卦主岁说”和“策轨说”对周代历年的推算与实际年数基本上是吻合的。但这实际上只是例外,并且是唯一的例外,因为观上面“六十四卦策轨表”可知,以此法推算,各朝的享年最少为688年,最多为768年。观三代以来至今,只有周代一个王朝符合此推算范围,其余都不符合。如上面方士以此法推刘宋王朝历年为736岁,实际上从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立国,至顺帝刘准升明三年(479年)亡国,只有短短的59年,远远少于此推算的最少688年的历年数。因此,以“卦主岁说”和“策轨说”推算朝代历年实际上是不应的,实际上是很荒谬的。 注释: [1]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四《乾坤凿度二》,四库全书本。张惠言《易纬略义》卷一《六十四卦主岁》,广雅书局本。焦循《易图略》卷八《论爻辰第十》,皇清经解本。黄元炳《卦气集解》之《全图重数概说》之四之第十、十一节,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 [2]《易纬·乾凿度》卷下,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36页。 [3]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四《乾坤凿度二》,四库全书本。 [4]焦循《易图略》卷八《论爻辰第十》,皇清经解本。黄元炳《卦气集解》之《全图重数概说》之七《卦气与贞辰之相关》,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 [5]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四《乾坤凿度二》,四库全书本。黄元炳《卦气集解》之《全图重数概说》之四之第十一节,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 [6]张惠言《易纬略义》卷一《六十四卦主岁》,广雅书局本。 [7][8]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163页。 [9]见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57—166页。 [10][11]张惠言《易纬略义》卷二《卦轨》,广雅书局本。 [12]笔者案:《革》初爻所纳辰原文作“未”。按张惠言总结的规律,应纳“子”,据改。 [13]笔者案:《鼎》初爻所纳辰原文作“寅”。按张惠言总结的规律,应纳“未”,据改。 [14]笔者案:《渐》初爻所纳辰原文作“午”。按张惠言总结的规律,应纳“辰”,据改。 [15]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42—4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