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德国学生在柏林洪堡大学马克思名言下合影,标语是:“马克思重进校园”。 本报驻慕尼黑记者 吴筠 引言 德国是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的名言警句经常可以在各个大学里看到。但是长久以来,在德国谈论马克思,并不是一件十分时髦的事情。人们要么简单地把马克思和并不属于马克思的某些理论观点混为一谈,要么干脆耸耸肩,表示自己对此不感兴趣。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当人们回头认真翻阅《资本论》,才发现当年这位伟人的论述具有无比的前瞻性。于是在德国,前往马克思故乡特里尔的游客数字直线上升,所有与马克思有关的书籍、纪录片销售情况良好。在事隔40年之后,《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其他著作再次进入德国大学课堂。 从2008年10月开始,《资本论》重新进入了德国大学课堂,在全德国31所著名高校的讲堂里,又一次传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声音,新一代的德国大学生认真研读这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思考走出眼前金融危机的办法。在包括柏林、慕尼黑、波恩大学在内的31所高等学府里,课程长度为两个学期的《资本论》为人们提供了认识金融危机的另一个角度。 回首40年前的1968年,对于德国人来说,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学生们走上街头,手举着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以及切·格瓦拉的像片,满怀着改造社会的热情,为了他们的理想而奋斗。前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和前任外长菲舍尔都曾是其中的一位,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的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他有关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判断被人们奉为圭臬。然而在随后的岁月里,德国人逐渐忘却了这位伟人的事迹和论断,更多地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也只能在图书馆最高的书架上沉睡。 “我们把马克思束之高阁已经太长时间了”,弗莱堡大学的退休教授豪格这样说道。这位精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老教授和德国左翼政党下属的青年团体合作,在今年冬季学期,在弗莱堡大学开设了一门名叫《重新认识马克思》的讲座。课程的目的非常明确:重读《资本论》,理解资本主义,面对资本主义,克服其存在的弊病。 这门讲座的第一堂课,在弗莱堡大学的1098教室开讲,教室里座无虚席,豪格教授开宗明义地说道:“经过这场金融危机,你们的物质生活和你们的人生轨迹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整个经济站在崩溃的边缘。你们应该学习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一切,如何为这个社会找到一条出路。”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仅仅是在课堂里,在书店里《资本论》的受欢迎程度也与日俱增。出版《资本论》三卷本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以前都要为这部鸿篇巨制的销路发愁,全德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各学术机构图书馆也都有了藏书。而仅仅今年前9个月,《资本论》的销量就比2005年提高了两倍有余,年轻一代的学者对于《资本论》的兴趣浓厚,甚至还有人打算把这部经典著作作为圣诞礼物送人。 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目前最畅销的是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他预计到了今年年底,销量还会增加很多,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告诉青年一代,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绝非完美,人们需要认真思考未来社会经济的走向。 有些德国媒体将马克思重新被发现的现象称为“小十月革命”,怀着一种警惕并不无嘲讽的口气,认为这只不过是人们在金融危机时期走投无路时病急乱投医。然而事实是不容否定的,人们开始思考马克思留下的思想财富和精神遗产。位于德国西部小城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这几个月来游客数量明显上升。据博物馆馆长伯威尔告诉记者,不少游客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几乎都是认为即使事隔多年,马克思当年的论断至今仍然有其生命力和有效性,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特别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为什么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能准确预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而时至今日,那些满腹经纶的经济学家却对此视而不见,一再犯下严重的错误? 以往在德国人的心目中,谈论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是一小部分老共产党员的专利,或者某些对于社会现状不满的人在酒后,会提起《资本论》中的若干片断。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直到金融危机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人们这才想起100多年前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在马克思的祖国德国,在此之前,这位伟人几乎陷于被遗忘的边缘,相反倒是在国外,马克思一直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崇敬,在世纪之交时,一本由美国人编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书中,将马克思列在第11位。而在德国,人们很少提及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的名字。 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最近公开承认,他在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并认为“总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是正确的”。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还是和德国左翼政党联系在一起,更多人缺乏对于马克思实际论述内容的真正了解,只是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抗拒心理。幸好年轻的学者和大学生并不这么看,他们在寻找的是可以避免危机的新道路,而《资本论》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去重新认识资本主义,重新认识社会经济规律。毕竟无论如何,在马克思的故乡不谈论马克思,试图绕开这个伟大的灵魂,始终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本报慕尼黑11月3日专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