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把“活教育”理论概括为三大方面: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胡国枢 《陈鹤琴传》是一本记录我国自“五四”以来新教育发展历程和老一辈教育家人生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书。 这部传记依据的全是史实,或是客观史料,或是传主的遗物、遗文,或是知情人(包括亲友)的回忆。该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都比较朴实、庄重,这与传主的个性和身份是相称的。一张朴素而原真的“南京市私立鼓楼幼儿园”照片,就把这位幼儿教育家“一切重实验,一生讲科学”的真实形象与可贵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封底上陈鹤琴先生88岁高龄时的题字---“一切为儿童”,更是把这位幼儿教育专家的毕生追求与完美人格如实地表现出来。 为中国乡村教育开辟新路 该书呈现的既是历史的真实,又是艺术的真实。在第八章“金陵故城”中,第二节以陈鹤琴的亲身经历,描述了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小庄招生开学的情景:在晓庄师范招生广告中最末一行,具有明显陶氏风格,格外引人注意:“学费免,膳宿杂费详见简章,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第一批共有13名青年参加考试,学校的入学考试别具一格。 第一天考试的内容是国文课,试题为“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话对吗?”考场设在一间茅草屋内,由陶行知亲自监考。 演说题有20个,考生从中抽选,进行3分钟演讲,然后由指导员当场评分……第二天的内容是劳动---垦荒、施肥、修路。在一块山坡荒地上,用白粉线画好,考生各持一把锄头,各开一方。陶行知脚穿草鞋,手持锄头,在场地中走动,不停指点。 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与精神,也为陈鹤琴与陶行知这两位中国现代教育界的启明星(当时陈为晓庄师范幼儿师范院院长)留下了一幅写真图。 书中也叙述了陈鹤琴一生的曲折遭遇,如解放前夕他在国民党统治的上海两次被捕的经历,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也与陈老一道被关押在国民党特务稽查大队,饱尝铁窗滋味。正当读者为陈老的命运担扰时,作者体谅人意,写道: 与上次被特务逮捕不同,这一次逮捕陈鹤琴的是上海警备司令部,在被关押的两夜里,陈鹤琴听见楼下用刑的叫声,屋内摆放着各式刑具,心里感到非常恐惧。这一次,他之所以能再一次从监狱里打出求救电话,有赖于拘留所中有一个看守,曾在沈阳听过他有关儿童教育的演讲,对他的报告有很好的印象。连营救他的潘垂统也感叹:“这不是苍天保佑,而是儿童教育家的演讲起了作用!” 活教育---教育现代化的先声 该书虽不是一部教育论著,却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以及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发展起来的。既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演变与革新,同时也与他在美国深造又去欧洲十一国考察,对欧美新教育思想的吸收密不可分。在中西结合、古今渗透的基础上,陈鹤琴在南京、上海等地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抗战期间,他在江西泰和创办山区松林学校,后来建成闻名中外的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 1941年1月,由陈鹤琴为主编的《活教育》月刊在江西出版,标志着“活教育”理论开始形成。他最初把“活教育”理论概括为三大方面: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陈鹤琴的“活教育”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名异实同,源出一脉。陶行知也曾用“活教育”之名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 前些年,教育界的一位朋友从欧洲考察归国,带回了当今世界流行的“做中学”理念,在上海和北京的许多中小学推广,成为学习国外教育思想的成功范例。后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得知此事,当面提出异议:怎么把陶行知半个多世纪前的生活教育理念当作国外新时髦了?还历史本来面目是应该的。其实,“做中学”也是半个多世纪前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但“不知者不罪”,在懵懂中推广了“做中学”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无论谁,也不管用什么名义,只要做了对教育改革有利的事情,都应被看作是好事。于此,也可以看出陶行知和陈鹤琴确实是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们为中国教育改革铺了道,给后人指了路。 为了教育和儿童的一生 陈鹤琴先生毕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始终把自己的心紧紧贴在儿童身上,为开拓中国的幼教事业鞠躬尽瘁。这本传记的魅力就在于写出了陈鹤琴先生的精神风貌,再现了这位杰出的中华本土幼儿教育家的光辉形象。作者大处着眼,细处下笔,以心换心,以情传神,使一切关心儿童、关心幼儿教育的读者,都会兴趣盎然地读下去。 陈鹤琴15岁考入杭州惠兰中学。1911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即后来的清华大学)。1914年毕业,8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17年毕业,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名教授克伯屈(教育哲学)、孟禄(教育史)和桑戴克(心理学)等人。 1917年,陈鹤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教授,讲授儿童心理课程。 1920年,长子一鸣出生。初为人父的陈鹤琴对儿子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记录和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我国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开山之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 1923年,他创办了鼓楼幼稚园,这是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主持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经过一系列试验,陈鹤琴更加感觉到儿童的可爱,坚定了从事幼儿教育的信念。从此,筚路蓝缕,辛勤创业,在近似荒芜的条件下,开启了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他也因此被誉为“幼儿教育的圣人”。 陈鹤琴一生坚守三个信条:一是爱国,二是爱人、爱儿童,三是做人的良心。越是厄运当头,他越显出英雄本色。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活教育”思想受到围攻,还是“文革”时期其本人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他都处之泰然。虽然被冷落了,“靠边”了,他仍然期盼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安康。 “人生七十古来稀,今日何尝称稀奇。报国有心再四十,欣逢盛世定有期。(七十自寿诗)”皇天不负苦心人,陈鹤琴先生在晚年终于等来祖国重新明朗的春天。在传记的最后篇章《感恩的心》、《老骥伏枥》以及《最后的乐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鹤琴这位儿童教育大师“为了儿童,为了教育”的高雅心声,看到他的圆满人生。 《陈鹤琴传》,柯小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