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终身体育思想(1995—) 20世纪70~80年代,各个国家体育活动交流频繁,在国际化视野下,各学校体育思想保持着密切的交流。由1968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提案后,各国学校体育工作者们开始深层次思考体育的终身化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日本在1986年公布了《关于改革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方向》,“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成为日本80年代后学校体育的第一位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王则珊引介了“终身体育”思想,之后,我国不少普通高校把“终身体育”写进了体育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中反映了终身体育思想。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把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内容[13]。由此看来,对终身体育思想已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并且把终身体育思想看作国际化的、跨世纪的学校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将培养学生持久的体育锻炼行为作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健康第一”思想(1999—) 20世纪末,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一些学者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应该与素质教育同步,学校体育思想应该从过于强调体质教育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转变。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立了“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维度诠释了学校体育的价值,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演变的必然,也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现实需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结束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混乱的局面,形成了“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多元体育思想并存的结构体系。尤其是在十八大“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指引下,“健康第一”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助推学校体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作者:黄镜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