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上海33所学校成“文博教育基地”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专家呼吁更多学校利用博物馆进行艺术人文教育 
    早报记者 程奕 
    前天,上海几十所中小学校校长和相关任课老师来到上海博物馆,参加“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研讨会”,华东师大和复旦大学的相关专家也到场参加讨论,议题集中在各所学校与上海博物馆合作进行的学生艺术人文素养教育工作上。 
    在这次会议上,上海的33所学校成为首批“上海博物馆文博教育基地”,博物馆将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提供服务。这33所学校大部分是邻近上海博物馆的黄浦区内重点学校,如何使更多非重点、非市中心的学校也加入“馆校合作”活动,成为“文博教育基地”,给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教育,还有待各方努力——据记者了解,上海部分学校将拓展课程简化为游戏课,有些时候,素质教育课干脆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征用”了。 
    “青年博物馆” 
    据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在此次会议上提供的数据,上博在免费开放前年均参观人次为100万,在今年实施免费后这一数字将会突破300万,而青年观众将达到100万,上博将因为有更多年轻人的到来而成为一所“青年博物馆”。记者手中的一份2008年上博暑假活动安排表显示,从7月1日到8月25日,上海博物馆每天都为学生安排了彩绘陶盘、钱币制造等文博知识学习课程,同时,还安排了一系列关于节俗和古代都城的专题讲座。据悉,下半年,上博在各类静态展览期间还将推出一系列相关动态活动,包括“戏剧季”、“音乐季”等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展示,旨在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与会专家则建议上博发动学生参与建立网上虚拟博物馆,让学生通过收集图片资料、与馆方志愿者切磋交流完成受教育过程。 
    “创旧”能力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在会上提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博物馆和学校要共同努力,教给学生“创旧”的本领。顾晓鸣表示,在人类所需基本物质诸如粮食、石油等成为全球历史性大问题的今天,盲目依赖现有信息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回到过去寻求先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过去中寻找拯救未来的经验与途径,是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需要拥有的能力。教育者不应满足于让孩子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而应该去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有意识地把“十万个想不通”这样的任务交给孩子。上博拥有国家一、二、三级文物总数达13万件,单以青铜大克鼎举例,它能同时作为德育文学、传统礼乐文化、宗教艺术等问题解答的实物教材。学生可以面对大克鼎提问“鼎和香炉的区别”,也可以通过大克鼎的铭文获得西周祭祀礼仪的信息。 
    华东师大艺术学院副院长孙乃树也表示,让学生学会欣赏过去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他们学会对现代社会价值的思考与建构。 
    ◇新闻背景 
    馆校联合 
    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博物馆从10年前开始以“馆校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博物馆教育,包括对任课老师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在学生中征文《我看博物馆》。曾经有学生在网站上发帖求人捉刀应付博物馆的征文,这一现象迫使博物馆和学校反思该用怎样的方式使孩子们自发接受传统文化之美。上海博物馆对一系列教育项目作了革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观者。学校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馆参观。格致初级中学要求学生在参观上博之后,每人都要对一件馆藏文物进行深入调查。今年春节期间,上海中学的学生在南京东路举办了一场万人签名活动,呼吁以传统方式过传统节日,还向800多名高中生进行了“春节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开展春节民俗的传承课题研究。这些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知行为,是近年来学校与博物馆展开联合教育的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