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伦理道德在生命中的位置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伦理与道德之界定
    伦理与道德经常被视为同义词,有时更连用为伦理道德一词,代表人类加诸于彼此及自身的规范与评价。
    不过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伦理从狭义上说,是做人的道理,从广义上说,是自然的道理,从对象来说,是关于道德的原理。自然进化形成生命和人类,作为人类社会的伦理,它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和谐发展。基本内容是研究和寻找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观念与科学认识。
    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人类对于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呈逐渐提高曲折前进的过程,伦理的发展因此也表现为曲折并不断提升的特点。
    在伦理认知的基础上,人们发展出相应的保障自身生存发展的方法,就是道德与法律。
    道德植根于伦理,是对人类关系和行为的柔性规定。不同的职业和环境,有着不同的道德准则,但是都应该遵循伦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和谐发展”这一核心价值。一项道德准则先进还是落后,也看它是否更好地符合了伦理的这一核心思想。有些学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分化出“医学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生物伦理学、科学伦理学”等等,笔者以为用“道德准则”来替代“伦理学”更为合适。
    法律则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定。法理虽以保障生命为基础原则,但其中毕竟揉合了太多名利的成份,法理与伦理的关系,比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更远。
    因此,伦理是关于人类和自然的道理,它是一种认识和理念;道德与法律则是依赖于伦理建立起来的,约束人类行为和关系的准则与规定,是伦理实现其核心思想的方法和手段。
    二、仁道合一是中国传统伦理之精髓
    《大学》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荀子·不苟篇》日:“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中庸》日:“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概括种种论述,可以得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为:德教为先、修身为本、为政以德、天下为公。而贯穿始终的灵魂,则是仁道合一的理念与实践。
    如何修身?日合道,日守仁。仁为体,道为用,两者缺一不可。能守仁,进而合道,则万事俱备,无不成矣。
    明道《识仁篇》日:“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由此可见,仁为孔门修道之不二法门,亦为修身成圣之最要条件。
    何为道?《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见,这个道是天地自然的规律与内在属性,它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说,不是某个具体的事物,但却又真实存在,独立不改。对于宇宙来说,道先天地而生,为天地之母;对于人体来说,道为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也即中。中既为人之根本,也为天下之大本,其发而中节谓之和,也称天下之达道,可见道即为中也。佛法所谓佛性、菩提心,为幻化万物之根本,实则也同于道,同于中。
    故孔子日:“朝闻道,夕死可也。”又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日:“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虽无形无相,但人们却可以通过“守仁”而得道。这样,道与仁,德与身,就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故圣经云:长寿是对正直品德的奖励。中庸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又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通过对仁与道的探索,就把道德与修身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内圣外王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对仁与道的实践探索中,仁道合一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如认为心即是仁,仁即是心;一心之仁,即天地之仁,天地之仁,即一心之仁。日:“人心虚灵不昧之体,其中孕育无限生意,此无限生意即是仁。”日:“仁有生意,为天地之大德。”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章句:“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道家内丹功强调性命双修,但其基础“练己筑基”中的仁道思想,是贯穿修道全过程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佛家修慧尽性以至于命,其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耐辱、精进、禅定、般若,始终也贯穿着仁的思想。尤其是净土宗,更以渡尽众生之大慈悲心为自身修道成佛之阶梯。
    此三家都以守仁,达成修身、了性、合道之目的,为出世入世修行之根本。因此,仁道合一,是中国博大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之精髓。
    三、功利主义是当今乱象之根源
    伦理发展到今天,“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和谐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同时人们也面临着伦理道德扭曲甚至全方位沦丧这样尴尬的局面。
    分析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伦理道德,更多地只是当成一种人类社会的责任和需要,而非生命自身的需要和根本。
    因为这样,人们才混淆了伦理理念与道德准则的本质差别,把伦理与道德混为一谈,让伦理道德只剩下道德准则的躯壳,而失去了伦理仁道合一理念的灵魂,不再能明白守仁合道是人类修身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和基础。
    没有伦理灵魂的道德准则,注定没有生命力,也缺少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
    没有伦理灵魂的法律、制度,也注定没有活力,很容易被变通,变成一纸空文。
    没有伦理灵魂的政治意识形态,当然也不会持久,当它们沦为为政治利益服务的工具和装饰时,它们迟早会被社会所抛弃。
    没有伦理灵魂的社会,这个社会的物质越丰富,技术越发展,社会就会愈加混乱。
    举例来说,我们现在的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规范,但是又有那个行业在遵守这些规范?人们在利益面前,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形同虚设。医药行业形成的利益链,让虚高药价始终不能回落;教育产业形成的利益链,令各级为学生减负的政策总成为一句空话;房地产业形成的利益链,把百姓腰包里辛勤积攒的银子,都收回到政府和少数人的口袋,供他们任意挥霍;其它如水、电、油、煤、气、车、殡葬、装修、维修、选举、学术等等,只要存在行业垄断或技术、服务优势,无不产生利益的纠结和所谓的潜规则、黑幕,哪里还能找到道德规范的影子!
    又以法律来说,几年来各地陆续推出“法治政府、法治XX”等理念,但是人们常常又会发现,法律在利益、权力面前,往往会束手束脚,被任意扭曲,甚至是形同虚设,沦为一种工具和游戏。
    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党员心里装着人民?在权力利益面前,有多少党员能够守住自己理应坚守的伦理与操守?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利益面前,我们有没有变成在为党的利益服务?如果我们党已经成为利益的既得者与维护者,我们还在喊:“为人民服务”,我想人民也不会相信。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应该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最后,把政党的命运交给人民。如果说毛泽东、邓小平是我们党最为伟大的杰出人物,那么第三位伟大人物,他应该能够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只是把全党带入功利主义的漩涡里,难以自拔。
    最后,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每年的刑事发案率已经大大超过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势利,善恶观念逐渐淡漠,人心更加浮躁与迷失,干群矛盾更加突出,伦理道德陷入无序与沦丧。金钱与物质,显然填补不了人们心中的欲壑;最发达的科学和技术,也不能令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拥有最真实的幸福。
    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失去了伦理道德的灵魂,成了功利至上的物质主义者。
    四、伦理道德在生命中的位置
    作为佛、道、儒三家的核心与精髓,仁道合一理念实质性的内容,却只能在实践中意会并验证,而不能用语言表述,用文字书写。
    因为仁与道一旦结合,就转而为虚灵不昧之仁心。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里《道德经》对于道的论述,已经十分形象,但是修道没到一定的境界,人们还是很难理解道为何物。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被人欲所蔽,失去传统伦理仁道合一精髓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笔者以自己二十余年之修道实践为基础,试着用拙作《生命的三维结构与衰老的心理信息熵增控制》理论,来论述中国传统伦理“仁道合一”思想的科学性。
    在生命的三维结构理论中,笔者把生命分解为心、身、灵,也即心理、物质、信息控制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的进步已经让人们明白,信息系统有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和进化特性。细胞DNA分子结构及其翻译-转录并非信息及其控制系统本身。信息控制系统隐藏在细胞DNA分子及其翻译-转录背后,是生命形成的根本,也是道家的道、儒家的中、佛家之佛性。对于天地自然来说,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信息,它先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天地万物之母。如果我们把这个信息,或者所谓的道、中、佛性,比喻为宇宙的琴弦,那么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就是在各种因缘作用下,由宇宙琴弦演奏出的一曲曲乐章。现代物质学的发展,也正在逐渐地证明,世界的本源为缘起性空。这个性,无形无色,无所不在,为万物之本。
    作为宇宙之弦的道、中、佛性,或者信息,它们无形无相,不能被人们所感知,但是人们却又可以通过炼虚而合道、中和而达道、无住而了性,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我们知道,道、中、佛性的特性是无,也即道虚、中和、性空。信息也是一样,无形无相,诸相非相,但是它们却又能控制物质的运动,并在物质运动形成神经细胞的基础上产生心理信息的运动(详见拙作《心理的特征觉察、网络成像与记忆存储理论》)。应该说,心理运动依赖于物质系统而产生,但它又不同于物质,是信息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做个对比,信息控制系统相当于电脑的程序语言,物质系统相当于电脑硬件,而心理系统则类似于电脑贮存的各类文件。程序语言或者生命信息控制系统可以不依赖于电脑或躯体而存在,但是它们却要依靠电脑或躯体才能显示计算机或者生命的各类信息。而心理系统则与电脑贮存文件一样,既依赖于物质系统,又依赖于信息控制系统。
    所以心理系统与信息控制系统不同。信息控制系统先天地万物而生,它在因缘和合时可表达为生命,但在不表达时也同样存在。心理系统依神经元细胞而存在,并受神经元细胞功能结构的影响。但心理系统一旦产生,它会形成自己的心理内核,并在心理内核的控制下,与外界环境互动而进化。与生命物质系统是一个平衡而不断演化的进程一样,心理系统也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并不断进化,同时对物质系统的功能结构产生影响。
    心理内核由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生追求及人格意志等组成。不同的心理内核,会对心理系统的进化产生不同的影响,或者说,会对心理信息熵增的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心理信息的熵值会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水平,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结构(详见《生命的三维结构与衰老的心理信息熵增控制》)。
    在人们的心理内核中,仁善的观念往往与无我之精神组合在一起,会给人带来宁静与真实的愉悦,从而极大地减弱心理信息熵增的速度。私我及功利主义往往与计算、邪恶相组合,会令人内心产生太多的诉求,加大心理信息熵增速度。这种差异,既可由人们内心体验得到,也可经人格与疾病、寿命之关联而验证。
    对于修道者来说,他们更希望能脱离善恶观念的束缚,超越心物一体的界限,而进入无形无相的道、中、佛性的世界。如果一个人真能修到这种境界,他就成为佛、道、儒所谓的佛、仙与圣。从笔者个人的体验来看,人们确可通过修心合道的努力,让自己的心理信息熵值极大地减弱,令自己的内心感受到极度的轻松愉悦,使生理的衰老极大地延缓甚至停顿。
    对于一个人来说,功利和享乐会给他带来兴奋和快感,但是这种兴奋和快感却十分短暂,并会导致生命力的减弱。相反,清心寡欲、返朴归真的态度,却会带给人们持久的快乐和幸福,并能极大的改善身体的生理功能,延缓生命衰老进程。因而,对于生命来说,守仁合道,仁道合一,才是生命之核心,是生命根本意义之所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尊仁重道、轻名淡利的社会价值观,才是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所在。
    伦理道德在生命中的位置,应该为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个体所重视,并加以接纳与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