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老子的"返朴归真"与当代中国的伦理道德建设(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老子道学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类伦理学的研究表明:伦理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本体是人们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处理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是以"天地"为本体。这是因为人类从生存的实践中看到,在渔猎乃至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中都必须依懒于天地自然。致使"崇天敬地"成为人类始祖的共同文化现象。如儒家的"天命观"、墨家的"天志观"、宋儒的"天理"观都与"崇天敬地"有密切联系。孔子伦理道德价值渊源的“天命观”,一方面认为天是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又把"天命"的含义当成天的意志,是铁定不移的必然性,并且把"天命"的内容归结为仁义道德,接于人格的观念。把自我的生命与"天命"沟通,作为自我的社会使命,完成生命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形成。综观孔子的言行,可以发现他把穷困失意归结为人力不可抗拒的"天命",却又能奋发努力、孜孜不倦地求道、阐道、行道,试图以儒家之"道"挽救无道的天下。他经常被人讥为丧家之犬、嘲为不合时宜者, 但他一生没有半点沮丧和消极,其至身处刀兵、险况囚起时,也能镇定自若。充分说明伦理道德准则,一旦有了超越性理念的支撑,将派生出无穷的力量。墨家为树立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之源,一方面高举"非命"的旗帜,一方面又高唱"天志"的至高无上,为人间一切是非的标准。苟子虽为儒家,他对"天"的看法承接了道家思想,把"天"视为自然,是人类应该征服的对象,人要战胜自然(天),以获取人间社会的进步。"大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汉儒董仲舒承接先秦诸家思想的资源,出而振兴"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试图用"天意"来仰制无限膨胀的君权,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构架提供合理的说明,并把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标准的价值之源推到了较高的水平。 
    老子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认为,道生万物,万物无私奉献于人间,德是万物的自然本性,是道的功能显现。天道无私奉献,均衡公正,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物无私奉献的本质属性和信息演化的社会属性。人是有限肉体和无限精神的合体。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时代"化而欲作"开始原始资本积累以后,人的无私奉献的自然本性开始逆返演化,导致人的贪欲本能放纵,物欲炽盛,社会管理者也随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遗也,固日己久关。"(张松茹著《老子说解》第58章第358页,齐鲁出版社)老子终极关怀的哲学思想,向往人类理想的完美社会形态,提倡"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主张人道效法天道,返朴归真,无私奉献,慈爱人民,公正平等,矫正人类社会的发展航向。 
    所以,老子教诲孔子说:“人要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不要给人套上仁义的伪装"。这种回归自然,不是简单机械的复归,是要经过修养磨练,达到更高层次的复归,树立自觉高尚的行为准则。宋儒朱喜融合道家思想求之与人心相通的"天理"和宇宙本原相通的内在良知,树立"天理"与人欲相对的理论模式,创获了伦理道德规范的价值之源,依靠严整伦理道德体系,独特的宗族生活方式和各类宗教信仰民间风俗礼仪,广泛深入于中国民众,形成普泛性极广、生命力极强、以天为价值本体的伦理道德体系。对维系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人类生存发展,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自然经济和宗法体制的逐步互解,习儒入仕的管道堵塞,社会礼俗的改变,导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本体逐渐解体乃至崩溃。特别是近代科学的引入和逐渐普及,证实了中国百姓普遍信仰的神圣之天毫无惩罚人间事物的能力,超人间的神仙佛鬼也根本不存在,随着以"天"为本体的伦理道德体系失去了社会的自裁力量,人们的行为流于利己、任意的非道德性。国民党执政的民国期间,伦理道德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世界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严党政得了全国政权,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农民认同了新的价值观念,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各阶层人士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初步树立了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本体,建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观念,以大公无私、乐于奉献、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内容的伦理道德体系。并通过雷锋、王杰、王进喜等共产主义道德楷模的示范宣传,深入人心,获得了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和自觉实践。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整人与被整的关系;把有共同信仰的同志转换成了全面对立的阶级;把共同奋斗的生产斗争转换成了你死我活的残苦斗争。最后大家发现:公而忘私的结果是愚昧,乐于奉献的结果是盲从。致使共产主义信仰的价值本体受到削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道德遭到破坏。八十年代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在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特殊性,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且根据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提倡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派生出趋利的合理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国际环境单强与多极化的矛盾,新霸主义与人类文明要求的矛盾,人类文明多样化与强权政治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类文化的撞击与冲突,对人们思想领域产生了严重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的模糊认识,加之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带来社会心理的失衡,导致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扭曲,公仆意识淡化,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各行各业的道德沦丧,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