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日前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美国为什么是一个超级大国?首先他是一个教育大国,而且也是教育强国,美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90%。而我们中国现在是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78年1.4%增长到现在的23%,大学生总数已经超过2000万,世界第一,但还不是教育强国。 一流的大学真正需要选拔什么样的学生呢?杨福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创造性与集体性能力的发挥 在2058名幸运儿中,有一位尚不满18岁的吴生伟同学,格外引人注目。他是所在高中毕业班的第一名,但报考哈佛的学生中有3000名这样的“第一名”;他的全美统考成绩为2380分(SAT,每年有七次考试机会,满分为2400),但是在考生中,获2400满分的也不在少数。 吴生伟同学不仅收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而且还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更幸运的是,他获得了玻克奖学金,不管他选到哪个大学,都为他提供从大学到博士毕业全部费用(含学费、生活费、书报费等等),总计不下50万美元。 为什么他受到如此青睐呢? 吴生伟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他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是国际特赦组织校园分部主席、美国青年政治家组织校园分部主席、全国荣誉学生会校园分会副主席,也是学校辩论队队长,该辩论队获2006年加州第一名。更令人注目的是,他在15岁时创办了科学俱乐部,后又创办学生科学博览会,由高中生与小学生配对,自己决定感兴趣的项目,并在科学博览会上展示成绩。不管他参加什么社会活动,有两点是共同的:创造性与集体性。一位15岁的同学,既自创科学俱乐部,又自创科学博览会。对于有这样创造性的同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事业,他都会有所创造。对于具有这样团队精神的同学,我们都会拍手叫好。 知识面与多领域的卓越表现 2007年4月1日,《纽约时报》期刊史无前例地用整版封面与连续超过10页的篇幅报道了原复旦附中女生、现就读哈佛大学一年级的汤玫捷同学的生活。在整页封面,用红色中文字与英文字写满了各种妙语:是改变成功传统定义的时候了;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一位学生不是一只容器……《纽约时报》高度评价了复旦附中的教育改革及其取得的成绩。该文写道: “汤玫捷的成功,不是力争成为全班第一,也不是成为按部就班的模范”。“虽然她在多个领域有卓越的表现,但就考试总分排名,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复旦附中,也常排不到前100名”(依此成绩,很难进国内一流大学)。“但她拓宽了人们对成功的传统定义,是中国素质教育应该想看到的一种完美成果 ”。 学生社团与社会工作的成绩和锻炼 有人问耶鲁大学校长:耶鲁为什么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那么多领袖呢?耶鲁大学校长说,所有后来成为总统的,都是在各种各样学生社团中担任过领导职位的学生。社会工作是同样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是重要的“第二课堂”! 总统、领袖式的人物(包括学术领军人物)都是从这些组织中培养出来的。 不论是汤玫捷同学,还是吴生伟同学,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与思考:如何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杰出人才,“培养帅才,从娃娃抓起!” 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更大的勇气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一大批年轻人创造机会,为他们有声有色的表现搭建舞台。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看到,更多的像汤玫捷、吴生伟那样的同学会在中国不断地出现,也会被中国的高校所青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