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勿让教改从“极端”到“极端”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部分毕业生嫌工资低“有业不就”,频繁跳槽。昨日在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正确观念“深感痛心”。他认为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实习实训环节少、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等问题,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生就业。(长江日
报)
    现在,教育改革几乎成为了一种共识。尤其是许多人认为高等教育更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每一年,中国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且每年都有相当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出现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知识严重脱节的情况。
    日前,华中科大的教授邓晓芒接受采访时曾说:我认同“中国高等教育完败”之说……现在又慢慢地回到了类似科举时代的那种做法,磨灭人的个性和创造力,虽然一直在尝试改革,却至今还没理出什么头绪来。
    邓教授的话说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一个极端——完全的老师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是学生不必思考,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这也让学生失去了创造性,失去了活力。学生要嘛死记硬背,将知识学死;要嘛干脆失去学习的动力,放弃学习。对于老师而言,教师也会失去知识自我更新的动力。无法接受最新的知识,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知识层面与现实出现断层。
    鉴于这种情况,有人又提出了“学校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当前一些单位对生产一线用人的需求增长,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未同步增长”的思想。所以某些学校专门开设学生就业规划的课程。或者如这位教育厅官员认为的“实习实训环节少、毕业生动手能力弱”,过分强调大学生的技术层面。
    这种情况显然又是另一个极端。虽然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相当多。但是我们依然要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国家培养大学生不单是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也就是说高校的任务不是让大学生找到工作这样简单。
    从更深层面上考虑,是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在于人才。而判断一个大学生是否是人才依据的标准也不是他会多少技术,而是他是否学会了创新;在实际工作中,他能否运用创新能力。于是,我们在这里需要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大学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探求新知。
    所以,大学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要明白自己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独立的个性思维,具备将各种知识整合从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若是走现在的路子,许多大学生就只能去“掏粪”;若是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大学不如直接改作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戈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