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之形成(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思想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之伟大,只是崇敬孔子的人之向壁虚造。若是虚造,则何以后世人不对另…—人而虚造,而以其对孔子之崇敬心情,对其他人?亦不能说只由孔子之有一神秘的力量,或帝王之提倡孔子、利用孔子,遂使二三千年的人,皆被迫的不得不崇敬孔子。因依本文所说,二三千年人之崇敬孔子者,在各时代次第由民间兴起,皆是自动的、自发的。我们只可说,乃山孔子与后世之历史人物,以其思想、精神、人格,互相感应,便有此后世人物对孔子之崇敬,孔子之地位之形成。
    如果我们了解孔子的地位的形成,乃孔子与后世之历代人物,以其思想、精神、人格互相感应而形成。则我们一方面亦可说在各时代的各种人物中,各有其心目中的孔子。如孟子心目中的孔子,不必同于荀子心目中的孔子;为史学家之司马迁心目中的孔子,不必同于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家心目中的孔子:汉儒、宋明儒与清儒之心目中的孔子,又各不同。由此而有人主张把汉儒心中的孔子,还之汉儒,宋儒心中的孔子,还之宋儒,……此自亦可以说。现代人亦可为孟子心中之孔子、荀子心中之孔子,…各作—学术沦文。因…人心目中的孔子,自可说属此一人。但若只如此去说,却不够。因若只如此去说,则一个孔子,分散为无数人心目中之无数孔广,而无唯—的孔子。须知每一人心目中的孔子,虽不必即是孔子之全,然要为孔子之——方面。若果孔子全无孟子心口中所想之一方面,孟子不会推尊孔子。若果孔子全无荀子心目中所想的一方面,荀子亦不会推尊孔子。……此孔子之各方面,合为一整体的孔子的思想、精神、人格之各方面。则我们亦不必说真有无数的孔子,分别存在于后世之历代人物心日中;而当说曾生在先秦时代之—整个孔子之思想、精神、人格之各方面的意义,在后来各时代之历史人物的心灵中,次第展现,或次第被重视,被欣赏、被赞美、被崇敬、被发扬光大。而此孔子之思想、精神、人格之各方面的意义,展现于何时代之何人心目中,孔子亦即存在于仙人之心目中。
    循上所述,我们即不能说孔子只存在于先秦时代之其一生所历之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而当说孔子实存在于一切世代之知有孔子之人们之思想、精神、人格之中。说孔子之思想,只限于其时代,显然错误。如果孔子思想不是迄今仍存在,亦不会今尚有人要打倒孔子。说孔子之思想,限于其所在之社会政治阶级,亦显然错误。因在孔子后之世代中之居不同社会政治的地位的人,皆同样受孔子之思想与其精神、人格的感召。我们可以比喻孔子的思想、精神、人格,如一发光体,后来一切世代之人之思想、精神、人格,亦是一发光体。孔子之光,越过历史的世代的距离,照耀及前五百年之周公,更及于后人。孔子后五百年而有司马迁,以史学承孔子;再五百年而有刘勰,以文学承孔子;又五百年而有宋初三先生之复兴儒学;更五百年而有王阳明之言“个个人心有仲尼”,定孔子之位于每一人之心灵中。此二千五百多年来之中国人之心灵的光,亦越过历史世代的距离,以照及于孔子。二千五百年如一日;然后有我们上所说之孔子与后世人的思想、精神、人格之互相感应,而有后世人对孔子之崇敬,以形成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今只在此互相感应处看,亦如自诸发光体之互相照耀处看,则亦并非必须说此光源于孔子,或源于后世之一切人;而可由孔子与后世之一切人,皆属于一整个之中华民族之文化生命之中,以说孔子的精神的光辉,崇敬孔子的人的精神光辉,合以形成此民族文化生命的光辉。孔子的伟大与崇高,即是此民族文化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孔子的地位的形成,即此民族之文化生命的次第形成。此方是一更适切的对孔子的地位的形成的看法。依此看法,则在此民族文化生命中,除了孔子,其所包含的东西,还很多。人可以不讲孔子,亦可只讲孔子之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怀疑,此皆原无不可。孔子之思想、学术、人格、精神之对现代及未来之意义,价值何在,亦有种种说法。此则不在本文之内。但人绝对不能对整个的孔子,加以侮辱。而谁侮辱孔子,即无异侮辱中国之一切崇敬孔子之历史人物,亦是对中国民族之文化生命之侮辱。此正孔子所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然五四以来至今,对孔子之地位的看法,及侮辱孔子之思想,我们亦只视之为中华民族之文化生命之大流中,一时歧出的思想逆流,必将流人断港绝潢,而自归于干涸。一切言论,皆在真理世界,中国文化生命大流中,无真实根据之言,即无本之言。我们即可如孟子之说,而断言之曰:“苟为无本,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作者:唐君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