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以校园国学经典诵读为龙头,把好诵读活动关。由于国学是以儒家经典文献、诸子百家学说,以及“五四”以前的政史诗文著作为研究对象,在校勘、训释的基础上,阐释作品的积极意义并探索学术思想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所以一般多以古文的形式出现,白话文罕见,如今的中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诵读乃是目前国学经典进校园比较常用的方法。唐代韩愈在《上襄阳于相公书》中曾说:“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晋时陈寿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也讲过:“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以上两位大家的论述,无不明证诵读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性。首先,学校要成立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成员应由学校主要领导、教学主管领导、教务处领导及部分学科教师组成,具体职责就是全面领导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工作。其次,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其中方案设计的要素要包括诵读目标、活动宗旨、活动原则、诵读内容、诵读时间、诵读检查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第三,结合班级实际,制订班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的班级国学经典诵读实施小组。通过经典鉴赏活动、诵读指导活动、班级国学阅读竞赛活动等多种渠道、路径,引导学生热爱国学,激发其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三、教师要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情怀,以批判的哲学精神,积极夯实扬弃 面对近年来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以及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热爱国学、学习国学,以此来陶冶精神、修养道德、提升素质,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哲学,汲取哲学批判精神的营养,按照教育主管部门方案、学校既定计划,积极夯实扬弃。 1. 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哲学意义上的批判精神,学会扬弃的辩证思维方法。首先,教育学生学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用哲学思维,特别是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观察、处理周围发生的事情。其次,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明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经典文化持什么样的态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民族思想认识、民族素养、文明程度的高与低。第三,教育学生明白,重视与加强国学经典的诵读、学习,对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2. 在活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夯实扬弃的地基,构建浸润、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大厦。首先,教师要发挥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做好国学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具体工作。如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宗旨、活动对象、活动流程、活动评估等),搭建活动平台,做好总结工作,等。其次,教师要通过国学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成长的精神大厦。即第一层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的認同感;第二层提升学生对中华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第三层提升学生对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的认同感;第四层提升学生对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有利于增强国际影响正能量的认同感。第三,教会学生学习国学的方法。即读(诵读)、习(温习)、问(请教)、省(反省)、辩(辩论)、行(研学旅行)、爱(仁爱)。 3. 教师自身也要做国学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首先,教师要挺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潮头,肩负起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托,瞄准培育新一代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时期公民的教育目标,理解国学、学习国学、研究国学,上好国学课,搞好国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学习,积极储备国学知识,修炼国学技艺,使之在国学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第三,教师要发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影响力,感染和影响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爱国学、学国学、用国学,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促进者和发展者。 作者:马希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