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西学东渐”以后,“国学”指与西学相对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学术界对“国学”并没有统一定论,现代的“国学”一般认为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文章所有的论述都基于这个观点。 1 人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追求“以人为本”。团队建设也要“以人为本”。 国学的管理思想主体部分来源于儒学,儒学的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关于孔、孟的言行和思想的著作中,比如《论语》、《孟子》。儒家讲求“仁”,“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论语·乡党篇 》中记载道:“丫,厩焚, 子退朝 , 曰 ‘伤人乎 不问马。”儒学的思想根本上是从人本出发的,提出的无论政治主张还是经济主张,都落在“人”这一根本上。儒家把实现“仁”的价值的人认为君子、贤人和圣人,对内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都是为了“人”。团队建设的核心也应该放在“人”身上,以“人”为本,以“人”出发,最终回到“人”身上。团队和个人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两个面,而应该是融合了个人的利益和团队的利益的一个整体,和谐自然,共同进退。团队的领导在做决策时,首先考虑决策是否符合团队成员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团队成员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团队成员发挥所长,如果能,则能带动成员的内驱力,团结一致向既定目标共同努力,团队利益也得以实现。利益分配时,团队的领导应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分配团队成员和团队整体的利益,为了整体而剥削和损伤成员的利益,只会影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使团队离心或溃散。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才的建设,人才是团队能力与团队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团队的领导必须爱惜人才,使其发挥所长,有所提高,获得相配的肯定。 2 德 国学里注重“德”。儒学主张施行“德政”、“仁政”。《礼记·大学》有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也就是说,统治者只有得到众人的拥护才能得到国家,失去众人的支持,国家也会失去,所以君主最先要做的应该谨慎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有了好的德行才能获得众人的追随,有了众人的追随才能获得领土,有了领土才有物资,有了物资才能保障吃穿用度。所以,德行才是治国之道的根本,而钱财则是末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里有“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说的是将领用人,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以前的好处。“德”应该成为团队的建设核心,团队的领导要有德行,以德服人,以德治人,也要以“德”要求和教育团队的成员,吸引德行优秀的成员,在“才”和“德”的两者之间,优先考虑团队成员的道德操守和品行。领导和团队成员之间以德相待,相互尊重,共同建设一个符合社会道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精神的团队。 3 智 团队建设少不了“智”,也就是团队的智慧、聪敏、才能、智谋。儒家的最高道德是“仁”,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是对他有利的,认识到有利,才能去践行“仁”,只有统治者是“智者”,才能成为“仁人”,“小人”是没有智慧的。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之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则可以“达德”。汉代儒学把“智”列入“五常”之中。通过国学的研究,可以知道,中国古代所受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教育,“诗书礼易乐春秋”,目标是把人培养成完人,“内圣外王”,当然世间的全才是很少的,但它所倡导的全面学习全面进步的思想对如今的团队建设很有必要,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团队领导要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要倡导团队成员不断的进取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业务能力。 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云“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理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时至而行,顺机而动。”,又云“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黄石公认为,贤人君子是有超过常人的智慧的,他们懂得兴衰存亡的道理,通晓成败的规律,能够审时度势,看清社会清明或纷乱的形势,懂行止,知进退,顺势而为,一旦机遇到来,就能一把抓住,做出常人不及的伟业,获得成功。拥有高尚品德,可以使远处的人前来投靠,诚实不欺骗,可以让不同的意见统一,义气可以得到众人的信赖,道理讲解的充分可以得到拥戴,才智突出,可以以史为鉴,做出英明的决断,聪明睿智可以理解部下而包容部下,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 国学很好的吸收和发扬了道家的治世思想。黄石公本是秦汉时期的隐士,后被纳入道教神谱,他所留下的《素书》和《黄石公三略》所涉及的管理学思想,在国学热中极受管理者青睐。它显示的是不是人人都有七步之才,但一个团队的领导要领导一个团队,首先得有普通团队成员没有的智慧或才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开发成员的潜能和智慧。 4 法 “法”,即法律、法度。“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刑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国学的研究中,法家的思想也很受推崇。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说法,说的是周公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但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配得上天命,无德就会失去它。君主要加强自我克制,施行德政,审慎使用刑罚。后来,商鞅变法,提出“法治”,开启了我国“法家”学派,经由吴起、韩非子等人“以法治反对人治”的主张,迅速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一世纪是法治社会,“法”应该成为团队的一个建设核心,无论领导还是团队成员都自觉自愿的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然后制定相关的团队制度,全体成员都人人平等的承认它的约束力,自觉遵守,使团队能够高效、有序的运行。 5 信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薛瑄“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程颐:“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杨泉:“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关于“信”的劝导,古人可谓是谆谆而不倦,古往今来,“信”被尊奉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准则,团队建设的核心必不能缺少“信”,领导无信,则无法带领众人,团队成员无信,则无法立身,只有从上到下都培养诚实守信的团队习惯和团队氛围,团队才能内部精诚团结,外部得信于人,稳固发展。 6 “忠” “忠”即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论语·八佾》?中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主张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宋代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这样评价中国的爱国先驱屈原:忠臣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贤达君子的道义,莫大于向世人倡导忠诚,“忠”是自身修为的需要,也是对国家、社会、团体该有的感情。在团队建设中,“忠”是不能缺少的一个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