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庸智慧:通权达变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一元一 佚名 参加讨论

    
    “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权达变,因时、因地、因体制宜行事;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富於灵活性,与时俱进的决策之道。
    “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无过无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会一成不变,随情况变化而随时变化。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章句》)“时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揆情度势以求中。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对於革命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孔子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说人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按富贵者的情况行事,处在贫困的境地就按贫困者的情况行事,处在不开化的夷蛮之地就按夷蛮的情况行事,处在患难的境地就按患难中的情况行事,一切都要脚踏实地,从实际情况出发。
    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苟不当其可(如果不通权变),与墨翟“兼爱”极端无异;颜回在陋巷而不改其乐,苟不当其可,则与杨朱“为我”(唯我)极端无异,都不值得赞美和效法了。古礼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有个死脑筋的人问孟轲“嫂溺(落水),则援之以手乎?”轲曰“嫂溺不援,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在教育上,孔子曾给予子路和冉由相同的提问以不同答覆。因为子路保守,孔子着重鼓励;冉由激进,则强调求稳。在要不要做官的问题上,孟轲有句话“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知夫子者也深矣。
    治世大赦谓得中,乱世用重典亦为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英国着名诗人雪莱写过一句貌似悖论的警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谓中,即中庸决策的答案,当然要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贯彻中庸之道,做什麽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见机行事,不应拘泥於某种主义、教条而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执中而不知权变,犹“执一”也。孟轲称“执一”为贼道,举一而废百也。
    此言“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也。
    从以上“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以及“所贵者权”(君子时中)四条纲领可见,中庸之道是一种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追求最佳效果的科学方法论。其特点为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调谐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中庸决策路线在社会政治实践中,不能指望得到象微积分习题或工程设计计算那样精确度的解答。由於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和复杂事物难以预测的变化,使得社会科学意义上最好的中,也只能是数学观点上的近似解,而且难免偏差以至错误。但是如果一旦建立一种不断求中的机制(而非一时一事侥幸取胜),具备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馈调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为中轴线,那真实决策好比在这根中轴线上下左右围绕行进的收敛曲线,其偏离和时滞不至於太远太久,万变不离其“中”了。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庸之道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极难的。《中庸》有言:“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因此,“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人们已经好久做不到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作为极高明的方法论,象是一株芳美冠世的奇葩,只有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才能持续茁壮成长。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政治领域,有了仁做指导思想,还要运用中庸之道作为方法论,制订出合乎仁的行为规范,即礼(包括法)。有了仁为思想基础,有了合乎仁的礼为保障,在两者互为表里所酿造的气候环境条件中,中庸之道方能得其所哉,大行其道,进入万变不离其“中”的佳境。没有仁和礼的相辅相成和反馈作用,就社会政治决策领域而言,中庸之道持之以恒之难,莫非“难於上青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