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古中国有“三教合一”之说,或谓儒教治世、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套用王重阳的话说,这叫“一根树生三枝”(《金关玉锁诀》第十六诀)。但综观中国历史,“三教”实际上和衷共济、水乳交融,并非全然可以治世、治身、治心三者截然剖分。换句话说,儒教既治世,也治身、治心,道教和佛教亦然。只是就影响的程度而言,“三教”确实也有广狭、深浅之别。儒教对中国政治、社会、伦理的影响,自非道教、佛教可同日而语。兹举二例为证: 《北史·周本纪下》云:“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或许有人以为这是当时政治选择的结果,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但据此前及此后的历史加以审视,其排序实不无道理。 明陶宗仪《辍耕录·三教》云:“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岂可一日阙哉!’”儒教之于世人,确实有如五谷,不可一日或阙。顺此以往,或许可以套用《周易·系辞上》的话语作另外一种表述,即“百姓日用而不知”。孔颖达疏云:“言万方百姓,恒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9]此言信矣!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自从“三教合一”形成后(其实也包括在“三教合一”的形成过程中),儒、释、道三教确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本论题而言,儒教伦理其实也接受了佛教伦理、道教伦理的影响(如肯定佛教去杀劝善的伦理学说有助教化,沙门主性善、倡仁孝同三纲五常有默契之处等);但因其逸出本文论题,故在此不论。 注释: ①关于“儒学”、“儒家”是否为“儒教”的相关讨论,可参看任继愈主编:《儒教问题争论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②在此,仅举三例以为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说:“若夫(儒家)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隋书·儒林列传》说:“(儒家)笃父子,正君臣,尚忠节,重仁义,贵廉让,贱贪鄙,开政化之本源,凿生民之耳目,百王损益,一以贯之。虽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坠,经邦致治,非一时也。” ③笔者在十四年前发表的一篇论述佛教中国化的小文中,因当时考虑的重点不在伦理道德这一层面,故于此着墨不多,但亦不乏参考价值,故不妨在此标注其出处。(彭华:《莲花东渐 菩提兴嬗——试论佛教的中国化》,《宜宾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43-48页。) ④《牟子理惑论》题为东汉末牟子撰,但关于该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仍然聚讼纷纭。 ⑤慧远一方面推崇佛法为“独绝之教,不变之宗”,坚持所谓世内、世外二分的原则,强调名教只能行于世内,不能行于世外,不能约束世外(如仍然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但在另一方面,又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认为佛教和儒教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如宣扬佛教有“助王化于治道”的社会效果)。慧远的这些思想,表现了儒佛融合的思想倾向。 ⑥盂兰盆(ullambana),意译为“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记载,目连(“摩诃目犍连”的略语)的母亲因生前吝啬不愿施舍,死后堕入饿鬼道中。目连为救母亲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但终不能成功。目连后听从佛祖之言,于 农历七月十五日 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南朝梁以降,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 ⑦比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说:“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 ⑧《旌阳许真君传》对“八宝垂训”的解释如下,“忠则不欺,孝则不悖,廉而罔贪,谨而勿失。修真如此,可以成德。宽则得众,裕则有余,容而翕受,忍则安舒”,详见《净明忠孝全书》。 ⑨本处文字的撰写,参考了[日]楠山春树:《道教和儒教》,《道教》第二卷,[日]福井康顺等兼修、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4-66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5. [2]舒大刚、彭华.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43-45. [3]潘重规.从敦煌遗书看佛教提倡孝道[J].华冈文科学报,第12期,1980年3月. [4]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J].法音,1998(7).21. [5]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4、44、23. [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二版.53. [8]李远国.道教的孝道思想[J].文史杂志,2002(5).86. [9][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卷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0. 【原载《西华大学学报》(成都),2010年第2期,第14-18、4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