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的老孔墨三圣被尊为战国时期道儒墨三家之先师,他们思想光辉的迸发开启了后来百家争鸣的先河。本文试就社会秩序、对周礼之态度 、治国方略三方面探讨老孔墨三圣政治理想之异同,以便进一步了解周秦时代思想文化的状况。 关键词:老子;孔子;墨子;政治理想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关于这一社会变动的性质,目前,大部分学者将它看作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这种社会性质的转变典型地表现为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飞跃。 经济方面: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礼乐征伐自诸侯出。”[1](P249)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 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2](P1176)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竞起的源头是老孔墨三圣时期。一种思想文化或学术的产生无非有两个目的:或是探讨人生哲学,或是阐发政治理想。老孔墨的思想自然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然而他们的人生哲学博大精深,此处不加赘述。笔者在此着重探讨他们的政治理想之异同,以求教于方家。 一、社会秩序理想之比较 对于社会秩序的理想最能体现一个思想家的政治观及其阶级阶层的隶属关系,而一个学术流派的政治思想则对其社会秩序之理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先看老孔墨三家政治思想之要点:老子“认为自然力是万能至上者,人工涉入会损坏自然之朴素。其政治观点建立于绝对的自由理想之上,极力排斥政府的干预。”[3](P77)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伦理政治,主张实行“德治”“礼治”和“人治”,以求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和“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4]P570的和谐礼乐之世。墨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天或天志为最高主宰,选贤与能,立为天子,一同天下之义,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秩序。 老子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其理想的社会秩序就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P411)老子之所以希望这种理想国的出现,与他所见所闻的政治现实有密切的关系。当时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当了多年史官的老子对这种政治斗争的内幕较为熟悉。他认为这种斗争是由于贵族们的各种欲望引起的,要消除这种混乱,只有回到结绳记事无知无欲的上古社会中去。这种社会秩序的理想是没落奴隶主贵族无奈心态的反映。 与老子不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正在崩溃之时,封建制尚未形成,社会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现象。“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陪臣执国命”。孔子对这种混乱现象深恶痛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出了“正名主义”。《论语·子路》载: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在这里明确地道出了“正名”的原由:不正名,则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这与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呢?《论语·颜渊》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概括。这实际就是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也即周礼中所推崇的“尊尊”和“亲亲”原则。 作《春秋》是孔子期望实现其理想社会秩序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孔子就曾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1](P389)孟子也评价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1](P389)孟子又说:“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1](P390)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晚出的《孝经·钩命诀》载: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也反映出孔子希望通过作《春秋》来实现他的社会理想。 作为小生产者代言人的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初期,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5](P116)的“大乱之世”。广大民众过的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5](P272)的悲惨生活。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人们之间的“别相恶”和“交相贼”。针对这一情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5](P109)希望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秩序。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墨子提出了“天志”的概念。“天志”实际上就是墨子心目中衡量社会行为规范的尺度,其最高要求就是希翼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最终达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5](P219)的盛世状态。 作者:谭宝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