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恩道作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表扬朱熹,说“朱文公每病近世解经者推测太广议论太多,曰:‘说得虽好,圣人从初却元不曾有此意。’”这是朱子的远见,批评前五百年后八百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者,当然更包括拿《论语》章句附会个人心情的人。朱子虽然认识透彻,行事却难免糊涂,“说得虽好,圣人从初却元不曾有此意”的也包括他自己。 季文子是鲁国三桓里最重要的季孙氏的代表,历史上著名的赋税改革“初税亩”的主要推动者。他相鲁三世,“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历来被视为廉吏的道德代表楷模。季文子政治上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思虑周详,而他的多思在后世却招致了非议,起因是孔子的一句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第五》)孔子“再,斯可矣”的表态,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两思可矣,不必三思。”也就是对季文子的行为方式没有做百分之百的肯定。于是,朱子便抡起道德大棒,砸向了这个道德楷模。 朱子引程颐言曰:“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说“再思”就已经足够周详,万勿三思,倘至三思,必然会掺入个人利益,事情就会复杂化,“反惑矣”。程子认为孔子的“再,斯可矣”是对季文子的讥,是批评。但是,以人情而论,倘若有私,则私字必然当头,何必至于“三思”才起私心?而朱子显然是认可了程子的说法,他举例说当宣公“篡立”之时,季文子不能讨之,反为其密切与齐国的外交出力,以证明季文子“三思”引起的“私意起而反惑”,公然质疑这个道德楷模的人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