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学的当代使命 发展全球价值伦理 (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人民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论文提要:
    本文从根源上探讨了人类价值追求的起源,再进而说明何谓普世的价值。本文并区划理想的普世价值理念与实际经验中的普适价值,再厘清四个价值的层次与中西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最后整合为五个层次的价值伦理,更系统的说明了人类必须面对的价值整合问题。 本文举出孔子的仁爱伦理的忠恕之道以为人类普世伦理的具体说明。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更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精神与淑世的普遍价值,勉以高度的自觉,谨严的行为,示范于世界,把人类共处之道推向一个新世纪、新世界。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即其根源价值与基础价值,具有开放性,创化性与体系性,因为它是以人的存在与真实为基础经过体验与思考而发展出来的。 它展现了人的本体精神与力量,也可以说是人的本体价值。本文将说明此一人本的儒家哲学或儒学的核心价值具体为何,如何具有根源性,发展性,统合性,与创造力。本文将进一步说明此一儒学价值体系应如何发展为全球的领导力,在多极矛盾冲突中为全球化的世界促进和平秩序,在经济萧条与金融萎缩的危机中提供信念希望与实质的关切,重建经济伦理,更为人类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提供出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就是儒学的当代使命。  
    中西差异及互补的价值体系
    基于理想价值的历史性与文化性,我们有中西两个不同的价值  系谱,包含两类不同的理想价值。此处就中国与西方社会与国家一般的理想价值来表露:
    西方社会与国家对内的理想的价值系谱是: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制衡; 西方国家对外的价值取向是强权、实力、先进、占有、控制。 这些都具有不同的目的性,但也往往形成相对的工具性。都与西方实际的历史发展有关。举例言之。希腊城邦制度的发展容许不同城邦各自发展有利自我生存繁荣的政治体制,导向了雅典民主与斯巴达的军权的相互竞争,罗马帝国的发展则导向了专制独裁的军法社会。 至于近欧自由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科技发展则在其强力的工具性上形成了强力的目的性,譬如人们以聚集财富或大量牟利为最大之乐,此为西方发展出来的资本主义走向侵略压迫他国的帝国主义强权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动机。 西方社会与国家强调了个体与全体的对立性,故在国内处处防范集体或个人权威的压迫,发展了民主与法治,但对外却为利益与权力无限扩张,却加速的成为强权霸主。西方过去的大国兴起莫不如此,而今天的美国更是突出这个内外矛盾的特征,形成了对内民主对外却是霸权的不伦组合。 由此观之,我们不能只就一个或两个基本政治价值来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形态。
    中国社会与国家对内的理想价值系谱是:诚信(良知)、忠孝、仁爱、信义、礼数、责任、和善。 中国国家社会对外的价值取向则是:传统的恩威并施、以德服人、怀柔、道义。现代的自主、互惠与友善。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情感与需要从个人类比的转移到小团体,然后扩大到大团体。 并不强调大群体对小群体与个体的可能侵害或个体与团体的对立。 相反的,强调的是大对小的关注与小对大的依赖或信赖。 当然这也就给于当政者一个假公济私的机会以及扩大权利的机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专制与封建独裁,也使道德的五常伦理转化为政治上的三纲体制。 但中国在近代史上经过了两次革命与多场斗争之后,却不必走传统政治的老路,也不必接受西方的发展模型,而大可融合中西文明之普适价值,走一个整体的和谐化,上下的沟通协调,左右的相互合作互惠之路,把自由民主与社会和谐及道德责任结合在一起来发展社会,来建设国家。
    中西之间,那个体系更为真为善为美?应该说并无绝对精确的答案。我们可以用最后效果来衡量,也可以用人性的最初偏向来衡量。 其实西方是更偏向国家主义,要用民权宪法来限制国家权威。 故强调超越个人德行走向康德的责任主义,随后又建立功利主义的新典范,相对的废除了康德的绝对责任主义,二十世纪西方又建立了个人权利主义的范型,在英美形成了民主自由主义的世界观。中国事实上更重视个人的发展,重视在个人层次上的理想价值,因而不以国家为对抗的对象,而以之为个人发展的依托。此一事实说明了个己修身的重要 (大学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走向向上发展的德性主义,潜在的涵括了责任、功利、权利等价值功能。
    必须指出:凡是西方正面的普世价值中国也都能理解与实行,并进行制度化。同样我也相信凡是中国具有的正面价值西方也可以理解与实行,并进行制度化。 但如用西方已发展的普世价值及制度来衡量与促进另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则是不当的。 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权力运用而已。此一现象可名为“现代普世价值的工具化问题”。要认识的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早就屏弃了强加己于人为普世的工具化的行为原则,即使是善,也不可强加于人,只能“善与人同“, ”与人为善“。 这也才是”推己及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真正含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