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荀子曾激烈地指责子思、孟子的五行之说。但是,思孟的五行说到底何所指,荀子并没有交待,以至成为学术史上一个千古之迷。一九七三年冬,帛书《五行》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庞朴先生据以指出,思孟的五行实指仁义礼智圣。帛书虽然没有"五行"字样,但庞先生主张,此篇当命名为《五行》。二十年后,竹书《五行》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并开篇明言"五行",遂使庞先生之说成为定论。但是,有关《五行》其书的讨论远远不能结束。笔者愿略陈管见,与学者共商。 一、作者 关于《五行》篇的作者,我赞成李学勤等先生所持之子思说,兹举五徵。 其一,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郭店一号楚墓的墓葬时代为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由此推断,竹简制作时代又早于墓葬时代,而简文成篇的时间更在竹简制作之前。这已很接近子思生活的时代了。 其二,《荀子·非十二子》曰: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博杂。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五行说既然为子思所首倡,他一定有专门论述。 其三,《五行》篇与子思另一篇佚文《天命》的思想多有相合[2]。首先,《天命》的思想有两大主脉,一曰上下,二曰内外。以三句教言之,"天命之谓性",自上而下也;"率性之谓道"、"自诚明,谓之性",自内而外也;"修道之谓教"、"自明诚,谓之教",自外而内也。今观《五行》,主要论内外问题。其次,君子之道是《天命》的一个重要议题,《五行》亦多言之:"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第二篇第一章)、"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士有志于君子道,谓之志士"(第二篇第二章)、"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玉音"(第二篇第七章)、"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第三篇第一章)、"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也"(第三篇第三章),如此等等。另外,《天命》言"明",《五行》亦言之:"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第二篇第六章)。至于两篇都论"慎独",早已为学者所共睹。 其四,《五行》与《天命》篇文风也很相似,如皆为议论体,皆喜引《诗》等等。 其五,此篇与原属《子思》的《缁衣》以及记子思之言的《鲁穆公问子思》同出,足以为旁证。 总之,该篇思想深邃,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是子思的一部重要著作。 孔子在讲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下学而上达。"其实,这也是思想家建构自己的体系的普遍规律。思想家们总是起初探讨伦常日用的问题,然后才走上超越之路的。子思也不例外。将《五行》和《天命》相比较,不难发现,前者较为朴实亲切,后者较为玄妙深远。由此,我认为前者代表子思较早期的思想,后者代表子思晚期的思想。 《五行》既然出于子思之手,那么,它一定会被收入子思著作。此篇汉文帝时曾葬于马王堆三号汉墓,说明汉初仍在流传,因而它一定是刘向所校订的《子思》中的一篇[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