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最好的大学 寻访七十年前的西南联大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新闻周刊 佚名 参加讨论

    长沙,上了不到一个星期的课便又南迁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于长沙筹办临时大学。11月1日始上课,至次年2月南下昆明,历时不到半年。
    临时大学的总部设在当时的教会学校——湖南圣经学校。该校在韭菜园路东,解放后是省政府机关大院(现省政府大部分机构已搬迁)。院子里惟一保留的圣经学校时期的建筑,只有一座办公楼。楼前一个健身公园,楼后一座篮球场。绕楼一圈,根本无法还原当年圣经学校的旧况。1938年2月19日,临大师生在此召开誓师大会,开始迁往昆明的旅程。
    其次重要的建筑,据说是中南大学的民主楼与和平楼。依据湖南大学一座老校舍纪念碑上的说法,这里本来是老湖南大学的三舍,上世纪20年代建成,抗战时期由清华大学租用作为校舍。记者到这里时,赶上长沙小雨。楼后岳麓山上青云出岫,风景极好。
    临时大学在岳麓书院里办学的说法,被湖南大学校刊编辑部的老师否定。我们在岳麓书院的历史馆内,也未见有关这方面的介绍。
    临大师生在长沙上了不到一个学期的课,便又南迁……就在他们抵达昆明当月,湖南大学就遭到日军的轰炸,校舍荡然无存。
    昆明,云南省主席私宅成了办事处
    1938年4月28日,在昆明东郊贤园进行简单休整,湘黔滇旅行团团员从东门进城,经近日楼,抵达翠湖东岸的圆通寺。这是唐代南诏时期建立的寺院。在寺内,黄师团长点名完毕,将名册交给梅贻琦先生。长达68天,3500里左右的“长征”至此结束。
    由圆通寺门前向西,不远便是青云街。路口有七君子之一的李公仆先生殉难处的纪念碑。转过去绕向翠湖的东北方向,走不远到俊园小区。这里原来是靛花巷,最初为梅贻琦校长在昆明的住所,而后陈寅恪、傅斯年、老舍、闻一多等都在这里居住过。有一段时期,从南京迁过来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也在这里安家。今天这个巷子已经彻底消失,一个高档小区拔地而起。
    圆通寺往南,往正义路方向走10来分钟,便是财盛巷。史料记载,当时财盛巷2号是“云南王”、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私宅。西南联大三校,最早抵达的是北大。龙云将私宅分一半给北大做办事处,而后这里成为西南联大的总办事处。云南借时局之利,偏安一隅,又有与南亚法属殖民地通商之利,反倒有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此时全国各学科著名教授逃难至此安家,对于促进云南发展绝对有利。对西南联大是逃难,对龙云与云南而言,却是福。
    财盛巷不长,不足百米,但就是没找到2号的门牌。反复询问,当地人也不知道龙云是谁。好不容易,街旁几位年有80的老婆婆告知,眼前的高档住宅——龙源豪宅就是当年的龙云私宅。老婆婆说,新楼的底座部分,完全是当年龙云私宅的样式。她说自己从小姑娘时就住在这里,话应当可信。
    清华在西仓坡5号的教师宿舍建了办事处。南开办事处在文化巷8号。两处地方都在翠湖西北,相距不过四五百米,距离西南联大校区和云南大学都不到1公里。尤其是文化巷,当时是两校学生租房居住的地区,茶馆林立。今天那些老房子都已经拆迁,文化巷的功能却依旧没变。巷子里有书店、咖啡馆和各式小店,专为学生提供方便。有意思的是,在一家餐馆的菜单上,还有公仆炒饭、罗庚蒸炖、一多烩饭的名录。70年前的那些名师,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青史留名”。
    闻一多抗战后期,住在西仓坡6号的教师宿舍。这里在今日成了云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园门口有纪念闻一多的纪念亭和一块写着闻一多先生殉难处的石碑。碑后墙上有幅书法,原文是闻一多的名言:“正义是杀不完的,真理永远存在!”不知道为什么,字被涂掉,改成李清照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段话和纪念碑放在幼儿园门口,显得突兀。
    云南师范大学老师介绍,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校门,在今日师范大学正门正前18米处。大门两侧的墙被称作民主墙,是当时学生贴大字报的地方。而今,大门和民主墙因为扩道已经推倒。门前的大道被称作“一二·一”大道。当年西南联大师生的民主运动,由此发起。
    大道北面是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大学的分校区。大道南面的云南大学里,有闻一多当年慷慨陈词的致公堂。闻一多在美国留学就有国家主义的理想,即使在西南联大钻入故纸堆,也没有放弃对现世的关注与参与的热情。
    据说,学校附近到处都是防空洞,每到空袭警报响起,五华山上红灯笼高挂,无论名牌教授还是年轻学子,都会从西南联大蜂拥而出,跑向防空洞。现在学校里还有两个被炸出来的弹坑,不过由梅贻琦主持修成两片连成一体的小湖。
    抗战后,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留昆续办,解放后成为云南师范大学。校内今有冯友兰做碑文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民主草坪等历史遗迹,此外还有西南联大的纪念馆。纪念馆有50多个志愿者负责讲解那些叙述历史的图文。
    馆内的布置,有些似乎是参照了瑞典诺贝尔博物馆的方式。据讲解员的说法,五四运动和一二·一运动纪念日来的人会多,而西南联大校庆日倒不是很特别的日子。
    纪念馆前是一二·一运动的纪念场所,有死难者的墓和纪念碑,围栏上系满了褪色的红领巾。据说是5月份来瞻仰的少先队员留下的。
    纪念馆前有一座老校舍,样式与西南联大时期铁皮屋顶的教室一样,但似乎是仿制品。我们去时赶上学校的歌手大奖赛在旁边的礼堂召开。老校舍前,几个即将参赛的女学生就着手机里播放的音乐唱歌,走着台步。礼堂旁有梅贻琦、张伯苓和蒋梦麟的半身像。雕像下坐着几个学生,手里拨弄着吉它。
    云南师范大学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里,罗列着当年各院系老师的名单,这张名单囊括了中国现代学术传播史和现代学科建设中一批最重量级的人物。
    叙永,一座三根柱子的纪念亭
    沿321国道,坐大巴从昆明到叙永需要至少16个小时。这条道和抗战时期1938年建的川滇东路基本重合。1940年,昆明成前方重镇,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西南联大迁往四川。经过考察,西南联大决定在川南叙永建立分校。
    建立叙永分校是局势所迫,处处求生的做法。建分校必须要首先考虑必须离战区远,与昆明比有更多战略纵深。其次是交通运输,必须在较大的交通线比如川滇公路沿途,能让学校逃难所保留的各种物资、设备以及资料运达。再次,当地又必须是一地方上的经济、物流中心,不能太偏僻,否则学校过去,生活、医药、补给不能保证。最次,就是各省招收的新届师生能够顺利抵达的地方。
    在地图上看,叙永恰恰处在昆明、贵阳、成都、重庆之间,是黔滇川三省的边城。叙永分东西两城,中夹一条永宁河,通向长江。明洪武以后,这里是四川四大盐岸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聚点。在川南地区,叙永算是水陆方便的重镇。当时同济大学已经搬迁到宜宾一带,据此也不算太远。
    彼时,重庆方向的学生可以搭军车,走旱路。成都的师生,可以走沱江,经泸州转永宁河过叙永。按史料,叙永的春秋祠和南华宫为男生宿舍。春秋祠本来为山西盐商在当地的会馆,在永宁河的西岸。现在这里是叙永的文化场所,日常总有人泡在祠堂的后花园喝茶打牌。
    1990年5月20日,西南联大1940级的校友举行50年校庆聚会,在此树立一块纪念碑,刻着师长姓名录。此外还修了一座只有三根柱子的三角,是为纪念亭,象征三校合作。
    1941年7月4日,时局缓和,校方决定叙永分校不再续办。次月分校撤销。该分校只有1940级一级学生。其中有一名学生来自菲律宾,求学期间病死。据说叙永现在还有他的坟。他的哥哥曾回叙永捐助助学基金。
    叙永东岸,是几条从明朝起就有商贸往来的古街。解放后,永宁河的河床抬高,商业街的功能消失,但老房子都还在,除去房上的木雕腐蚀的厉害外,和70年前没什么两样。走上去,还可以回味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此逛街的场景。(作者: 秦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