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老北京的私立中学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中学,按人口比例说,恐怕是全国比例最多的了。自然无力一一介绍清楚,说来似乎也无一一介绍的必要。如果分分类,大约可分为私立、教会、公立三种,我是私立中学毕业的,不妨先从私立中学说起。
    最早的私立中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里一下子很难说出精确的年代,但我粗略估计,早在本世纪初,北京就有私人办的中学出现了。先父汉英公是光绪三十一、二年间到北京的,那时他在家乡私塾中已经读完四书、五经,并且已开笔作文了。其时清政府停了科举,他没有赶上考秀才,便到北京来上新式学堂,读的就是地安门外后鼓楼院的求实中学,这是一所私立中学,说明在一九零四年左右,北京已有了私人办的中学。似乎还不只这一所,还有正志中学、畿辅中学,都是很老的学校。
    求实中学不但成立的早,而且延续的时间长,在文化古城时期,这所学校还存在,每年暑假,都刊登招生广告。我由乡下出来,到北平考学校时,要来不少招生简章,其中就有求实中学的。但这所学校,虽然很老,却影响和名气都不大,现在说来,知道的人当然更少了。
    我读的中学,校名“志成中学”,当时男女分校,男校在二龙坑内小口袋胡同,女校在丰盛胡同。创办于一九二四年左右,这所学校在文化古城时期,是一所比较出名的私立中学。其出名之一,是学生多,在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鼎盛时期,学生总人数到过二千七百多人。这在当时公私立学校中,就人数而言,是相当可观了。不是第一,也是第二,据说东北同乡办的北方中学,人数到过三千多,因此也曾出过名。志成似乎比不了它。
    其出名原因之二,是因了一桩桃色案件,这似乎并不光彩,但却因之轰动九城,在报纸的大量新闻中,“志成中学”的校名与这个案子连在一起,不但当时因之大大地出了名,直到若干年后,人们也常常谈起此事。就是刘景桂打死志成中学女校体育教员滕爽案。
    刘景桂是宣化女师学生,曾出席全国运动会,其未婚夫逯明,在师大体育系作助教。逯明在北平又与志成女校体育教员滕爽讲恋爱。刘景桂认为滕爽夺其所爱,便决心除掉这一情敌。由宣化专程来北平,一天去志成女校找滕爽,先在门房间询问,这时滕爽正在操场上课,刘便在门房稍候,滕爽下课后,听说有人找,便到门房来看,身上还穿着上课的球衣和球裤,走进门房,二人并不认识,刘问滕:“你就是滕爽吗?”问清之后,当即从手提包中取出手枪,对滕开了二三枪,滕应声倒地,这时正在二三节课之间,同学大多在教室外院中,听到枪声,都跑到号房来围观,号门内及校门洞乱成一团。刘则手持手枪,出校门往东,走到丰盛胡同路口,向一站交通的警察交枪自首。——一同学姐姐,比我们高四个年级,正好是滕爽班上的学生,当时是围观同学中的一个,目睹此事,曾多次向我说起。可惜这位学姐潘咏梅女士,几年前因心脏病去世了。如果活到现在,也不过七十岁吧。刘景桂打死滕爽事件,使志成中学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不少。连知堂氏在《情书的写法》一文中,也引用了这一新闻,可见其在社会上多么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这一妙文收在《苦竹杂记》一书中,在此不多引了。
    其出名原因之三,是这个学校某些班级的学生,学习质量的确不差。不但年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可以考上一些名牌国立大学、教会大学,而且也出过几位著名学者,如有“中国原子弹之父”称号的邓稼先氏,远在美国、载誉世界的原子物理学家邓昌黎氏,便都是这个中学的毕业生。后来分别考入西南联大和辅仁大学,又留学新大陆深造,成为著名科学家,可惜邓稼先氏不幸于数年前病逝了。
    当时人们对一些私立学校,收很多学生,收很多学费,形同作生意,是很不以为然的,社会上有一个很难听的称号,叫作“学店”。意思是以办学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店,而不是办教育、培育人材。因为大家都知道,办教育是要赔钱的。而私立学校,赚得起,赔不起,因为中国私人经济力十分有限,是无钱可赔的。这样办学,广招学生,就不能保证新生质量;入学之后,人多教师少,试验设备差,又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而这种学校如何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呢?表面上看是比较困难的,但实际上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志成中学有它的窍门,在此约略介绍一下:
    文化古城时期,志成办学已经有一定基础,在私立中学群中,有些名气了,它年年广招学生,初中一般男女生要招四百来名,高中二百来名,学生越多,投考的人也越多。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它用大部分学生作为经费来源,少部分学生作为给它制造声誉的工具。它从高中一年级开始,有一次分班考试,即按成绩分班。成绩最好分一班,成绩次好、或较差都分在不同班级里。在人数上,则最好的那个班级人最少,一般不超过五十人。其它班级则人很多。可到七十多人。这样就是用人多班级收下的学费,弥补人少班级的开支,因为人少班级不但人数少,学费收的少,而且六名免全费、免半费的学生也在这个班。实际这个人少的班,交费的学生也只有四十二三个人。再有这个人少的班级,任课教师和使用教材也不同,教师都是师大附中的同级教师来兼课的。教材和教学要求进度,基本上和附中一样,这样就充分保证了这个班级的优异成绩,到了考大学时,一般也能像附中学生一样,考上著名大学。志成中学校长在给学生讲话时,向社会宣传时,也常常以此来夸耀,造成很大影响。而那人数多的班级的毕业生,极少有能考上国立大学的。实际上就是用他们的学费来培养尖子学生了。
    私立中学一般都有集团,有背景,志成中学是由冀东籍的师范大学毕业同学为核心创办的。所有教师有多数都是师大毕业生,而且大多是冀东人、河北人,其它省的人是很少的。它有一个董事会,董事长是作过师大校长的邓萃英氏、师大教授李泰(上“芬”下“木”)、王桐龄等人也都是董事。在文化古城时期,它的校长是吴鉴,字葆三,冀东滦县人,师大数学系毕业,他是当时师大校长李蒸的舅舅,有亲戚、同学、同乡的多层密切关系,而李蒸又是留法的、是河北籍元老李石曾支持的人物。吴鉴是志成中学校长,又是师范大学数学系兼课,又是师大女附中的数学教师。他与师大和师大附中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聘请优秀教师上,他有十分有利的条件。他有一个得力办学助手,就是他数学系的同学赵昆山,作训育主任,成年住在学校中,替他管学生、抓教学质量。此人一年到头布鞋、学生服、光头,每天一大早站在校门口,看学生进校门,谁要迟到,在校门口罚站,他也一起站着讲话,直到第一节课下来,才一同进来,晚间,还要查住宿生的夜自修。他还要给高三人少那班毕业生开一门课:“数学演题”,专门解各种类型的数学难题。把所有精力全花在办学上。
    一般私立中学的校舍都是很简陋的,志成中学自然也不例外,校门口开在小口袋胡同里面路南,这真是个“口袋”,东面一个出口通西皮库、二龙坑,其狭窄处,也只能过一辆小汽车吧,卡车是很难开过的。西面两个出口,都是弯弯曲曲的小巷通向沟沿,那就更窄了,两个自行车也难对面通过。其教室是从蚕业讲习所分过来的一个西式四合院,办公室是一所西式小院,看得出也是蚕业讲习所的房子。蚕业讲习所是清末官办的,有一片桑园,还有织机,大门是西式砖雕大门,很气派,开办时可能是很风光的,可是后来似乎无人管了,大片房地产不知以什么条件割让给志成中学了。志成中学唯一自己盖的房子是一排南北两面开门窗的实验室,包括物理、化学、生物都在内。操场也是分开的、不规则形的,用文字几乎无法介绍清楚,自然也无此必要,总之一切都是很简陋的。自然这点房舍,容纳不了这么些学生,它又在学校对面,租了一大片民房,包括一所据说是“京师著名凶宅”的房子在内,还有一座灰砖绿窗的楼房,全部把这些房舍的围墙打通开门连在一起,就是这所人数众多的私立中学的全部校舍了。就是这样的破破烂烂的中学,也出过有很大世界声望的科学家。可见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不完全靠校舍了。
    文化古城时的北平,各种学校也真多,离“志成”不远,出小口袋胡同东口往北一转弯,便是二龙坑,马路一下展宽了,路北便有一所学校,整齐的围墙、校门,望见里面的操场、教室,还有一座洋楼,这便是以东北籍贯人为主办的弘达中学,就校舍而言,比志成中学气派多了,可是“生意”不如志成。虽然在当时也还是一所比较出名的私立学校。据一九三五年资料记载:
    北平弘达中学,校长吴宝谦,民国十二年一月成立,初设三三制初中普通科,后奉部令改为四二制,十九年添设高中普通科,甘一年租月坛为二院。学生一千二百人。学费初中二十余元,高中三十二元。校址新皮库胡同十三号(连着二龙坑的南北胡同)。
    弘达和志成,可以说是近邻,但人数差着一半多。但也已一千多人,实在不少了。因为当时一般公私立中学都只有几百人,如高初中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五十人,这样全校也只有六百人,人数也不算少了。一些著名的中学,大都五六百人。像这种千人以上,甚至二千几百人的私立中学,简言之,还是为了多收学费,办学条件和教学力量实际都是很有限的。
    私立中学也有一些是以其特色来号召的。如府右街的四存中学,便是以提倡旧学、提倡文言文、提倡读“经”而出名的。比方在一般私立中学的国文课中,常常是初一作白话文、初二作文言文、高一作白话文、高二作文言文。要求学生既会写语体文,又会写文言文。因为考大学时,像北平北大、清华这类的学校,大都出白话文题目,而南方上海交大、南京中央大学等,则都出文言文题目,高中毕业生必须学会写两种文体的文章,但“四存”不然,它反对白话,提倡文言。学生初高中,一律作文言文。
    这是河北冀中人办的中学,标榜的是清初博野颜习斋、李恕谷二位思想家的“四存”学说,即“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北洋政府徐世昌作大总统时,提倡“颜李”学说,办起了“四存学会”,又办起了四存中学,开始是徐世昌作董事长,后来张璧作董事长,张在徐作大总统时,曾作过警察总监。校长是作过内务次长的河北蠡县人齐振林。
    在我考初中时,同院有一位小朋友正好在四存读书,后来我弟弟也上了这所中学,不过那已沧桑之后了。这个学校在班级人数、全校人数上都不如志成多,大体像公立中学一样,一班只四十来人,校风虽然古板,但对学生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毕业的学生,最低也能规规矩矩写篇较为通顺的的文言文,成绩相对整齐,不像志成中学那样毕业生成绩相差过分悬殊,少数一些拔尖的,而大量成绩甚差,甚或不及格的。四存中学办学方法是不同于一般私立中学,而自有其特色的。就是说传统的东西更多一些。
    四存和志成,都是河北籍贯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为核心办的学校,虽然前者多冀中人,后者多冀东人,但两校的教师和学生还是时有交流的。志成一位教动植物的兼任老师,就是四存的专任教员,是一位具有明显河北农村朴素外形的先生,他儿子张云峰,初中在四存、高中在志成,和我同班,可惜这位教师的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志成的国文教员李子痴,后来专门在四存任教;四存的图画教师陈小溪,也曾来志成兼课。
    四存的校址在府右街东侧,实际就是中南海的红墙外面,东西窄、南北长的一长条,红砖两层楼房为主的校舍,包括小学和中学两部分,外观很整齐,但是里面并不大,由我家去厂甸、去中山公园、西长安街等处,必然要经过它门口,我因为从陈小溪老师学过画,也进去过不少次。比起志成中学七零八落、因陋就简的校舍来,四存中学阔气多了。西城私立中学以特色著称的,除四存之外,尚有艺文中学,校址是南长街南口西侧,校门开在长安街红墙上,这是一所试验实行“导生制”的学校,也较出名。
    在东城有特色的私立中学,首推孔德中学,它正好同四存相反。四存是标榜中国古老的思想家“颜李学派”,把读《四书》、五经列为必修课,完全是老派的。而孔德则是以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命名的,是纯粹西洋的。但它又是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包括小学和中学。四存重视国文课,但只许写文言文,不能写白话文。而孔德也同样重视国文,却提倡写白话文。从某种角度讲:孔德学校几乎是北大文学院的附属中学,北大名教授不少人都在孔德教过课,北大名教授的小孩,大多都是在孔德毕业或在孔德上过学的。最著名的如美籍华人陈香梅,她父亲就是北京大学名教授。至于其他名教授的子女,在孔德读书的,那就更多了。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戏剧家吴祖光都是孔德毕业。
    孔德学校是北大名教授马隅卿氏等位创办的。《知堂回想录》忆马隅卿氏文中写道:
    “我与隅卿相识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但直到十四年,我担任了孔德学校中学部的两班功课,我们才时常见面。当时系与玄同、尹默包办国文功课,我任作文、读书,曾给学生讲过一部《孟子》、《颜氏家训》和几本东坡尺牍。隅卿则是总务长的地位,整天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又正在替孔德图书馆买书,周围堆满了旧书本头,常在和书贾交涉谈判。……隅卿多年办孔德学校,费了许多的心血,也吃了许多苦……孔德学校的教育方针,向来是比较地解放的、向前的,在现今的风潮中似乎是难以适应,这是一个难问题,不过隅卿早一点去了世,不及看见他亲手苦心经营的学校里,要从新分了班读经做古文,使他比在章士钊、刘哲时代更为难过,那或者可以说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吧。”
    这段文章是一九三五年夏天写的,既谈了孔德学校的情况,也了解了中学男女分校的时代背景。
    孔德学校的校址在东华门大街路北,北池子南口往东一转弯进去就是,那是清代的“宗人府”旧址,宗人府是清代皇家第一个单位,在《清史稿》中列《职官志》之首,掌管皇族属籍、修玉牒诸事,长官照例是王公,所以衙门就在东华门外,地点冲要、房舍很多,作为一个学校的校舍,自是很宽裕的。孔德很重视美育,有绘画、音乐、刺绣等各种活动班,很受同学欢迎。出校门往东不远,就是北河沿,转弯是北大三院,当年这一带,风景还好,刘半农氏在“北大河”一文中曾赞美道:
    “在十年前……河水永远满满的、亮晶晶的,反映着岸上的人物草木房屋,觉得分外玲珑,分外明净……”
    孔德的校歌在第一首中歌颂“孔德”的主义,在第二首中便赞美这条小河。歌词道:“啊,我们可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智慧的来源。饮我们幸福的甘泉,给我们生命的……”这校歌的作者可能就是刘半农氏。
    孔德在名誉上一直是蔡元培氏任校长,可实际长期是马隅卿负责。在经费上它受到中法庚款的支持,所以有买书的经费,在办学经费上也较其它私立学校有保证,这是孔德能够办的好的另一原因。它原来只有小学、初中,外国语读法文,毕业之后考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预科。后来才添了高中。
    在文化古城时期,南京教育部规定,小学、大学男女同校,中学男女生分校。所以志成中学有男生部、女生部。师大附中、辅仁附中,都分男附中、女附中。另外也有不少专招女生的私立中学,如翊教女中、华光女中、春明女中、协化女中、惠中女中等。其中“翊教”在西单北堂子胡同、“华光”在西单北前英子胡同,“春明”在宣外大街,“协化”在当时市党部街、“惠中”在东城炒豆胡同。这些都是中国人私人办的女子中学,各有董事会,其经费都靠学生的学费。校址大多在西城,因几所著名的教会女中,都在东城。中学还是就近上学的多,所以一些私立女中都集中西城住宅区了。这里不妨举一所略作详细介绍。据一九三五年资料介绍翊教女中云:
    北平翊教女子中学,校长陈仲益,民国十五年九月成立。成立时因地而名,二十年迁今址。学生人数三百余人。学杂费高中卅五元、初中廿六元。校址堂子胡同。
    这是一所高、初中完备的女子中学,有一个著名的外籍学生。日本人山口淑子女士,中国名字李香兰。日伪时期是著名影星,一九三四年她到北京寄住在后来作了汉奸的潘毓桂家中,以“潘淑华”的名字和潘家另外两位女儿在翔教女中读书,直到毕业。山口淑子在其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中记这时学习情况道:
    “我从东北来投亲,作为一个中国人,潘家的干女儿上了翊教女子学校,名叫潘淑华……上学时三人同路,放学时有时只剩我一个人。那时候,我常顺路去北海公园,在无人的小岛上练习汉语发音或查字典,也曾去过远处的太庙。
    “不知因为学校里富家子弟太多,还是因为那时中国的校园的气氛,学生们的举止令我吃惊。有的学生一上课就讲话,有的则站在桌子边上喧哗,根本不听教师讲课。哪里像个‘退三尺不踩教师身影’的国度。其中还有学生嘲笑老师。地理老师头发稀疏,一脸贫相,大家都戏谑他为‘三毛儿’。当时‘三毛儿’是上海最流行的漫画主人公。我由于不知道这个漫画,不知其中的奥妙,只是傻乎乎地瞪眼看。
    “但学生们也不是总闹腾,标致的英语老师就很受同学们欢迎。这位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爱上了英语这门课。原来她们是拒绝无才的老师和强权的老师上课。”
    这段回忆文字把当时私立女中上课的气氛写的很形象。不过所说“三毛儿”,那是记错了。因为上海张乐平的“三毛”,是四十年代才创造出来的漫画形象。当时的“三毛”,则是北平实报半月刊所登的漫画“毛三爷”,当时各私立中学给头发稀疏的教师起“毛三爷”外号的很多。所以这位地理老师的绰号也应有“毛三爷”,而非“三毛儿”。
    私立中学还有几所是地域性的,如山东人办的山东中学,河南人办的豫章中学,四川人办的四川中学等,这些学校在经费上多少能得到一些同乡会的资助,在教师和学生中,是其本省籍的当然要受到一些优待。其中和平门里顺城街的山东中学办的最兴旺。画家王友石,雅号“王铁树”,因其画铁树最出名,山东籍,一口山东土话,长期在山东中学任教。好像有个时期还担任行政职务,长期住在学校中。艺专毕业的潘渊若老先生长期在山东中学教国文。自然在文化古城时期,这些人还都是青年人。
    这些地域性的中学,创办倒是很早的,如河南人办的豫章中学,据资料记载,是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创办的,原名“初等豫章学堂”,民国元年改称豫章中学。
    私立中学的教师大都是师范大学毕业的,叫作“师大派”。但也有专门由北大毕业生办的中学,那就是东城外交部街的“北平大同中学”,一九二三年创办,校长贺翊新。再由南长街南口路西的“北平华北中学”,也是同时由北京大学一派的人创办的,首任校长还是蔡元培氏兼任呢。
    私立中学的校舍,大多因陋就简、或借用、或租用,大多是平房,有几间二层楼就不错了。自己买地皮盖校舍的不能说绝无,恐怕也真是极少极少的。北沟沿的平民中学是例外,在中央医院后面,一幢在当时看来不算小的四层灰色楼房,真有鹤立鸡群之势,徐志摩诗人曾在这所中学作过讲演,在鲁迅文章中也提到过这个学校。不过在文化古城时期,它似乎已经“式微”了。
    文化古城时期私立中学,大体就介绍这些吧,不能再一一详细举例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