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姚文俊:中国“道”、“德”思想的历史演变(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门 作者:姚文俊 佚名 参加讨论
三、
    在老子之后,春秋时期,孔子根本上无视、篡改,和修正了西周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其结果,仅仅是从“伦理”的意义上来认识“道”、“德”,从而为“伦理道德”的出现而奠基。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显而易见,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与西周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完全不同的。因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周人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是指的“王道”、“德治”,即一个国家的“政体”和“政治”。在这个“政体”和“政治”中,就包含了“政”、“刑”、“德”、“礼”等等。显然,孔子这里并非在说这个“政体”和“政治”本身,而是在讲这个“政体”和“政治”要怎样才能给“民”带来“教化”的影响。从而孔子偷换概念,将周人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引向了“思想”、“伦理”的范畴,进而使得“道德”概念出现。
    其实,孔子偷换概念的结果,旨在宣扬他的“仁政”。
    那么,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呢?
    这主要就是讲“仁”、“爱”。即讲“克已复礼”、“仁者爱人”;讲“忠”、“孝”、“节”、“悌”、“信”;讲“宗宗”、“亲亲”;讲“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历史的看,孔子的“仁政”只不过在“伦理”思想上表现为对西周“王道”的补充,并且可以为“王道”所利用,而在“政治”上则实际表现为一种“空想”。因为,脱离了“王道”的“仁政”,它无视了社会“为王而治”的现实,这使得统治者不会满意,同时,“伦理”、“教化”并非就等同于“政治”,这就必然使得其对现实政治的无有作为。
    除此之外,在对“道”、“德”的认识上,孔子思想还有哪些弊端呢?
    主要的,就是不懂,或者说无视、抹杀了老子的“道”、“德”思想。特别是,无视、抹杀了老子对“道”的认识。其表现在,在“哲学本体观”上,孔子沿袭了西周人的“天命”观,而无视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在“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上,孔子无视了老子所揭示的“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的思想,特别是“柔弱胜刚强”的“条件”的思想,由此,孔子无视社会的“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而抽象的认识人。其结果,则将“仁”、“爱”以及“仁政”引向了空想之歧途。
    正是如此,孔子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的倒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