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礼记·儒行》记孔子答哀公问德之行,孔颖达《礼记正义》称为"孔子说儒十七条",胡适说儒篇所倚重创孔子自述"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养皆出于此篇。在此篇中,孔子论述了所渭"儒者"的人格形态,包括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规为、交友、尊让等等。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儒者有不同形态和侧面,有的儒者以刚毅为特色,有的儒者以宽裕为特色,他力求一面论述儒者的德行、规范、人格,并在全篇的结尾对儒者的总本精神做了一个概括: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绌于富贵,不息君王,不累长上,不闭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说病。 郑氏注:陨获,困迫失态之貌,充拙,欢喜关节之貌。由此可知,不陈获不充细两句,实即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之意。不息、不累、不阂,郑注为"言不为天子诸侯、卿、大夫、群吏所困迫而违道",基义近于威武不能屈。孔子针对鲁哀公轻儒的倾向,以大丈夫精神说儒,而结之以"故日儒",表明孔子在他的时代所理解的儒者,已经不是仅仅懂得传统礼义和诵说诗书的知识人,而是上有特定人格与价值理想的儒,是体现着儒家思想的智识分子。 《儒行》篇所载,是否全为孔子所述,也许有不能肯定的地方,但大体上应当有所根据。按照孔子所说,春秋末期世俗的用法中,确有以"儒"为贬义而妄相诟病的情况,而儒家则以大丈夫的君子儒自命,显示着德与儒家的根本分化。《论语》中的"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一般认为是儒字最早出现的文献,《礼记·儒行》对儒者德行的论述,合于《论语》所说的君子儒精神,与世俗所说的小人儒完全不同。孔子说儒的这种分疏,对我们的原儒工作也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