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清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备 正科之外有恩科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清代科举考场。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已臻于完备,同时也进入尾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风东渐,列强环伺,被动挨打的清政府不得不改革科举,最终废除科举。
    清代的科举制度在沿袭明制的基础上更加周密,还像元代一样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满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待遇,只考翻译一篇。
    清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前,先要通过童试取得资格,这些参加童试的读书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童生在私塾、社学或义学读书,然后参加童试。童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县试共考五场
    县试多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担任主考官,共考五场。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文不得超过700字。第二场为“初复”,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百余字。第三场为“再复”,试“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第四、五场为“连复”,考八股文、诗赋、经论、骈文,不拘定格。五场考试结束后,取中考生再应府试,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府试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担任主考官,共考两场,第一名称为“府案首”。院试由各省学政担任主考官,共考五场,第一名称为“院案首”。
    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格者,可进入官办的府学、州学或县学读书,谓之“身入黉门”,这些士子称为生员。生员身份虽有别于庶民,但不能为官,仅能设馆教育童生。生员须经岁考、科考,合格者才能参加乡试。
    科举考场称为“贡院”
    清代正式科举考试仍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一科,于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为“正科”,若遇皇帝即位或其他大典加试者谓之“恩科”。乡试应考者为贡生、监生和各州、府、县学的生员等,考试地点在各省省会,试场称为“贡院”,又称“举院”。乡试考官由朝廷委派,有正、副主考官各一人,同考官十八人,谓之“十八房”。
    乡试共分三场,取中者为举人,前五名称为五魁或五经魁,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除可参加会试外,尚可入仕。可经吏部考选,担任各省府学、州学、县学的学官。
    清代会试亦如明制,三年一科,即在乡试之后次年举行,也称为“正科”,另有遇朝廷大典加试者,称为“会试恩科”。会试应考者为举人,考试地点是礼部,主考官为朝廷委派的正、副总裁,另有同考官十八人,亦称“十八房”。会试也分三场,考中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之后还举行复试,考试成绩分一、二、三等,合格者即准参加殿试。清初,殿试于会试放榜一月后举行,乾隆二十六年规定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后改在太和殿的东西阁阶下,乾隆五十四年又改为保和殿。殿试考时务策一道,主考官是皇帝本人,由亲王、大臣监考。殿试结束后,由读卷大臣阅卷,成绩评定后向皇帝进呈前十本,然后皇帝钦定名次并公布。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于殿试发榜后立即授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凡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者,谓之“连中三元”。
    武科考试分内外场
    清代科举考试除文科外,还有武科、制科等。武科考试程序也分童试、乡试、会试、复试、殿试,童试分内外场,第一、二场为外场,考马射、步射、开硬弓等;第三场为内场,考《孙子》、《吴子》、《尉缭子》、《李靖问对》、《黄石公三略》等。乡试和会试都有三场,也分内外场,外场考武艺,内场考武略。殿试后成绩分三甲,一甲第一名授一等侍卫,第二名和第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十名授三等侍卫,三甲选十六名授蓝翎侍卫。
    清代末年,科举取士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科举制度的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在同治、光绪年间先后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尽管如此,科举考试仍日趋没落。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武科考试,同年八月,宣布第二年起在乡试、会试中废除八股文。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请求从次年丙午科开始,将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的岁考、科考一律停止,这一建议得到清政府批准。就这样,在中国实行了一千数百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