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哲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最重大影响,是炎帝岁生十二创立的《地支历法》的农业意义。所谓《地支历法》,就是对伏羲《天干历法》的继承和修订,主要内容是由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变成一年12个月(分大、小月)。《地支历法》的确立,表明从炎帝开始,农业成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天人合一”进一步成为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炎帝哲学思想被黄帝通过中医的形式继承和发展。 黄帝对古代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以“阴阳”为出发点,以人的生命为中心(不包括人的社会行为),强调人和五行(宇宙的物质基础)统一于“阴阳”,即“人与天地相参”;“阴阳”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决定人的产生和存在,也决定人的精神和思想。就哲学内容来说,《黄帝内经》形成于黄帝时期。当然,《黄帝内经》的医学体系,经过漫长的医学实践,直到汉代才最终形成。 《黄帝内经》主要哲学观点如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阴气盛则梦涉大水,阳气盛则梦大火,阴阳具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在“阴阳”基础上,提出了“道”、“德”等中国哲学中的所有重要概念,后世老子、庄子等道家哲学,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道”和“德”;孔子、孟子等儒家哲学,把《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理解为“仁”——爱人。 但是,《黄帝内经》对“人的本质”着重从“自然”方面进行解释,这使得古代中国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水平没有超过“抽象人性论”的水平。另外,《黄帝内经》中的基本哲学概念“抽象”程度较低,这就使得中国哲学具有了直观性或直悟性特点,降低了中华民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