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清代新学制的酝酿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华夏经纬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学制的酝酿 
    旧学制废除之时,新学制取代旧学制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一批有先进思想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酝酿新学制,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第一个倡议制定近代学制的是中国最早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容闳,他在咸丰六年(1856)曾向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建议“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他的理想未能实现。 
    其后,清政府的一些出访国外的官员,介绍过西方的教育制度,如斌椿的《乘槎笔记》、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王之春的《广学校篇》等等。 
    有些外国传教士也建议清政府仿效西方教育制度开办各级学校。同治十二年 (1873),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出版了他的《德国学校论略》,向中国介绍了德国的教育制度。光绪九年(1883),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受总理衙门的委托,完成了关于欧美和日本教育制度的报告。其他如李提摩太、李佳白等人也写了不少著作介绍西方各国教育制度。这些书籍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维新运动前后,维新派一些人士和清政府一些官员都提出过建立新学制的构想。光绪二十二年(1896),刑部侍郎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三级学校——府州县学、省学、京师大学,每级三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建议清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设立小学、中学、专门高等学和大学。同年,张之洞撰《劝学篇》,也主张“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清政府明令各省选派学生出洋游学以后,留学生特别是日益增多的留日生翻译了大量介绍日本教育制度的书籍,如《日本新学制》、《日本学制大纲》、《日本普通学科教授细目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等等,这对中国仿效日本教育模式制定学制起了促进作用。
    清政府除主张多派学生留学外,还鼓励国人出国游历考察,因为后者时间短、花费少、收效快。在这种情况下,管学大臣、京师学务处以及各省学务处、各地学堂,都多次派人考察日本学务,也有不少人自费前往。 
    考察者或参观各地学校,或走访文部省,或与日本教育家进行交流,从而获得了对日本教育的大量感性知识。他们还收集了大量书籍图表,带回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如罗振玉详细收集了有关日本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和统计数字,缪荃孙将从日本资料翻译来的日本1076所各类学校的图表全部刊录于《日游汇编》,李宗棠搜集、购买各类学校章程、规则136种,等等。不仅如此,考察者还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介绍日本教育的具体情况,与自己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感想和建议一并写成考察日记。所有这些为中国模仿日本制订学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考察者中,有许多教育名家,考察促使他们的教育思想完成了由养士教育到新民教育的转变,促使他们回国后将在日本学到的经验应用于教改事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例如,罗振玉于光绪二十七年 (1901)在上海创办了《教育世界》杂志,从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901~1903)刊登了日本新教育的章程、法令、规章制度共97篇,其中不少是他本人在访日期间收集来的,为中国制订近代学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他还根据考察日本教育的观感和调查得出的结论,发表了十几篇文章,从学制到具体课程的设置,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在光绪二十八年 (1902)所写的《学制私议》中,主张教育应有以下几个阶段:一、由六岁至九岁,入寻常小学(亦称蒙学)四年,十岁至十二岁入高等小学三年。二、由十三岁至十六岁,入中学四年,或入寻常师范四年。三、由十七岁至十九岁入高等学校三年,或入专门学校三年,或入高等师范四年。四、由二十岁至二十二岁入分科大学三年。五、由二十三岁至二十六岁入大学院。凡五年。 (《教育世界》卷二十四。转引自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第247页)。从“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中都可看到这些建议的影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