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陕西宏道书院】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明星(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发扬关中理学
    宏道书院建成后,一边搞教学,一边搞学术,并以学术成果指导教学,使其成为关中理学“三原学派”的发祥地,且影响深远。它的创始人王恕、王承裕及学子马理、吕楠等在继承北宋张载关中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黄宗义(黎洲)在《明儒学案》一书中云:“关学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别派也。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以学问者。故端毅(王恕)、康禧(王承裕)、溪田(马理)为三原之学”。
    三原学派在“气与理”、“知与行”等问题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关学的哲学思想。在“气与理”问题上,承认“气”是客观物质的独立存在,“理”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气”是“理”的认识对象,并隐约窥见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将“知”落实在对实体事物规律的认识上,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王恕在《宏道书院箴》中说“匪徒知之,尤贵力行”,强调把知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出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相统一的境界,从而做到“为理以改其知,反躬以践其行”。
    三原学派在发展关学中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为人处世“崇实黜虚,注重气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宏道书院在教学上继承和发扬关中理学“崇实尚信,经世治国”,“学贵于有用”,“标守儒学,躬行礼教”的传统学风,实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方法,并依据朱熹所办白鹿洞书院之《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对学习、品行、纪律、考核等都有严格规定,要求学子做到“体之以修身,推之以弘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同时,学子们又深受三原学派影响,明以来三原出仕的官员和学者无不为国忧民,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崇实务本,时人有言赞曰:“居则岳屹,动则雷击,三原辈出忠良”。
    培养英才济济
    宏道书院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难以详计的人才,其中出类拔萃者颇多。陕西明清“四大书院”,在明一代,实际上只有宏道一家,因为西安关中书院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明代只存在了35年,故明代西北名士,多出自宏道。如明代著名学者,持正义坚贞不悔,举贤能彰显风节的明吏部稽勋、考功、文选司主事,明《陕西通志》主编马理;明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秦腔剧奠基人康海;明代著名学者、明正德三年(1508)状元、翰林院修撰、礼部侍郎吕楠;户部主事、员外、郎中、直隶保定知府、山西副使、参政,为官清正,不畏权贵的秦伟;力折权贵,冒犯天颜,直谏忠言,被廷杖致死的吏科给事中张原;斗不法皇亲,遭廷杖死于阙下,“直声震朝纲”的河南巡抚雒昂;一代名臣、吏部、工部尚书温纯等,枚不胜举。
    到了清代,从宏道肄业而于朝野任职者更多,如三原王弘祚、梁世勋,高陵白遇道,礼泉宋伯鲁等,均属时之名士。三原明清进士及第者达138人,在陕西乃至西北各县中应属佼佼者,但138人中大部分出自宏道书院。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朱佛光主讲宏道书院,倡导新学,宣传民主科学,使不少学子成为民主革命的鼓吹者和力行者。1905年陕西官费派遣留日学生30名,其中宏道高等学堂占15名,适值孙中山在日本组织革命力量,成立同盟会,这些学子大部分参加了同盟会。宏道学堂学子先后共有38人参加了同盟会,其中于右任、徐朗西、茹欲立、邹炳炎、李之鼎、宋元恺、柏筱余、高明德(又明)、董毓秀等成为中国和陕西辛亥革命的领导和中坚。
    在近、现代历史上,宏道学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舞台上者,比比皆是,如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诗人、最具声望的报人、教育家、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现代水利事业奠基者之一、水利教育家、“关中八惠”陕南陕北“四惠”倡建者、近代科学治黄的开拓者、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老同盟会员、民国著名报人张季鸾,著名秦腔剧作家、西安易俗社创始人范紫东、高培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名者、建国初期教育部长张奚若,革命教育家杜斌丞、王援金,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红学家吴宓等。宏道书院还为陕西及西北培养了大批纺织、土木建筑、水利、化学、制革方面的人才。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陕西及西北纺织、城建、水利、轻工业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不少出自于宏道。
    宏道不愧为我国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一颗明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