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形态,正在人们的视野中重又兴起。 山东,有作家张炜创办的“万松浦书院”;陕西,有陈忠实的“白鹿书院”;天津有“北洋书院”;江苏,有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长沙的岳麓书院,则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唯一绵延至今,讲坛热度不减。 让我们走进书院的过去和现在,凝视一番这古老而常新的文化传统—— 书院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把私学的自由讲学和官学的制度化管理结合起来,集中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华。 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曾达7000多所。书院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成为民间知识精英思想新创的集结地,一些著名的书院,对于文化思潮的引领力量,甚至辐射政治领域。 晚清,西学东渐,1901年,光绪帝一纸诏令,改中国书院为西学学堂。接下来的晚期新政,完全废除书院和科举,建学堂,引进和实行西方的教育制度,这一教育改革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很多大学,追溯它的前身大都跟书院有关系,四川大学是几所书院合并的,浙江大学前身是求实书院,湖南大学脱胎于岳麓书院。 现在,一些大学又开始了文化“寻根”之旅。 岳麓书院在20多年前就成为湖南大学内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和历史系主任曾到岳麓书院“取经”,探讨如何把书院和学校结合起来,因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就在河南境内;江西九江师院也主动把一些学生的活动放在距离九江市40公里的白鹿洞书院。 此外,还有一些商人创办的书院。 厦门某房地产商曾到岳麓书院咨询,打算在其开发的地产中辟出一块地方,作为文化场所,参照书院来做。 讲学、藏书是古代书院的基本要素,有人批评现在“挂个牌子就叫书院”乱了规矩,但也许泥沙俱下,形成潮流,才能历练出好的书院。 书院研究专家、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书院的兴盛是文化复兴的迹象。那么,现在的文化复兴,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又加入了西方的因素,一定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书院在现代教育中被排除是一大损失 书院被完全抛弃,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但很快,那一代人,包括蔡元培、胡适、毛泽东等人,都意识到,废除书院做法过激。 任职北大校长之前,蔡元培曾做过晚清两个县级书院的院长,此时的书院不仅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也开始转型,因此,蔡元培当年整顿北大,也融入了书院的管理思想。他提出的“兼容并包”,不仅包容西方,也包容传统,所以当年拖着长辫子的辜鸿铭,也能留下来。 胡适认为书院在教育中被排除是一大损失。上世纪20年代他就写文章,对抛弃书院精神表示惋惜,强调书院的独立,可以自由议政,号召研究书院。 每个人对书院留恋的内容存在差异。 毛泽东更看重的则是书院的课程简单,师生关系融洽。他认为西化教育不仅课程繁琐,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出钱,学校教给知识,最后拿文凭,变成一种买卖关系。其恩师杨昌济,就是岳麓书院的代表人物,青年毛泽东曾跟随杨昌济寓居岳麓书院很长时间。 1921年,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成立宣言中明确说明要取书院之长,去学堂之短。 季羡林在岳麓书院主编的《书院辞典》序言中说,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下一条腿了。 韩日书院成了我们在国外找到的研究样本 中国研究书院的学者在去韩国考察时,都有一个惊讶的发现:韩国的千元纸币上,印的是一所书院,而不是国家领导人。 中国的书院明代传入朝鲜半岛,现在整个半岛上还有1000多个书院,韩国千元纸币上的书院是韩国最有名的书院——陶山书院,是韩国儒家代表人物李退溪讲学之所。 从韩国回来的学者感慨“韩国保留的书院传统比中国好”,现在,韩国仍然有儒林,即儒家学者的协会,颇有势力,时常组织社会活动,称为“儒林大会”,相当于中国的“学术论坛”。 讲学、藏书、祭祀,是古代书院的三大功能。韩国书院主要保留了祭祀功能,书院家族的祭祀都保留得非常完整。 比如陶山书院主要祭祀李氏家族(儒家),谱系是:孔子、孟子、朱熹、李退溪…… 在岳麓书院学习的韩国留学生,有时听到有人说到“朱熹”,就会把脸一板,“你不能说朱熹,朱子!”恭敬之情溢于言表。 而中国书院的祭祀传统则完全中断了,即使在仍然教学的岳麓书院的文庙,也只作旅游观光之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