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耶稣会《教育计划》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教育计划》是耶稣会为管理本会所办学校而制订的规章。耶稣会是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天主教团体,其创始人是罗耀拉。
    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原名伊涅哥(lnigo),出生于西班牙北部吉普斯夸省阿斯佩蒂亚城附近的城堡的一个贵族家庭。童年时代,按照当时贵族阶层的习惯,被送进费迪南国王的宫廷,充当侍童。以后,开始在军中服役。1521年,由于在战场上负伤,不能继续军旅生活,被迫转业。但青少年时代的从军经历,对其一生的活动,尤其是创办耶稣会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1521—1524年,罗耀拉在曼里沙城治伤,期间阅读了大量宗教文献,从而立志献身教会。这是罗耀拉一生的转折点。1524—1528年,罗耀拉先后在西班牙巴塞罗纳阿尔卡拉大学和萨拉曼加大学学习文法、哲学。1528年2月,入巴黎大学学习哲学,153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533—1535年,继续在巴黎大学学习神学,由于疾病,未能完成学业。
    1534年8月,罗耀拉与另外5人共同创建了耶稣会。创办耶稣会的最初目的,是到耶路撒冷朝圣。但由于通往中东的道路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占领,因而,耶稣会的宗旨改为传教,特别是在天主教国家中抵制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和在新教国家反击新教,以便为罗马教皇服务。1539年9月,罗耀拉向教皇提出申请,要求批准耶稣会的成立。次年9月,得到教皇的正式认可。1541年,罗耀拉当选为耶稣会第一任将军(即会长),并开始起草《耶稣会章程》,直到1556年才告完成。与此同时,罗耀拉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精神训练》。1556年7月31日,因病去世。由于罗耀拉以及他创建的耶稣会,为维护罗马天主教廷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1662年,罗耀拉被教皇格里高利追封为“圣徒”。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由于耶稣会教育的广泛影响,罗耀拉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有的西方教育史家甚至把他当作“伟大的教育家”。
    耶稣会的《教育计划》,是以罗耀拉亲自起草的《耶稣会章程》和其《精神训练》一书为依据的。在《精神训练》中,罗耀拉以晦涩的语言全面阐述了以“精神训练”为核心的宗教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本都存有罪恶,这种罪恶虽然可以被神性所取代,但必须经过严酷而痛苦的磨炼和斗争。这种磨炼和斗争就是精神训练。精神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充分领悟上帝的伟大,同时认识到人生的使命就是崇拜和服务于上帝。精神训练主要包括个人主动自觉进行的自我训练和他人从外部有组织进行的集体训练。精神训练一般经过四个阶段,每段一周左右,前后需要30天时间。它首先要求人承认并认识自己的罪恶,在心灵中同罪恶作斗争,使灵魂得到净化。在以后几个阶段,要求练习者通过在心灵中设想和重现耶稣从降生、下凡、受难到复活、上天的全过程,获得神性的体验。罗耀拉在书中还具体论述了精神训练的手段和方式。他的这些思想对耶稣会组织的性质、活动,都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
    如果说《精神训练》为《教育计划》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耶稣会章程》便为《教育计划》提供了实践依据。《耶稣会章程》共分10个部分,其中第4部分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章程》对耶酥会的性质、目的、任务、组织、会员资格、义务等,都作了全面规定。根据《章程》的规定。耶稣会不仅是宗教团体,而且是教育组织,传教与教育同为耶稣会的使命。会员不但是教士,而且应当把从事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职责。《章程》规定,在接纳新会员入会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以保证会员的质量。会员入会后,仍需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和筛选。为此目的,耶稣会先后建立了大量教育机构。起初,这些广泛分布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的教育机构,并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因此,在课程设置、学制和管理等方面都不一致,甚至非常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耶稣会教育的发展。《教育计划》正是为克服这种状况而制订的。
    《教育计划》(Ratio Studiorum),一译作《教学大纲》、《教学法令》等。1599年正式发布。1584年,耶稣会第4任会长克劳底尤斯·阿奎维瓦(Claudius Aquavia)指定成立一个由阿佐(J·Azor)等6名耶稣会教育专家组成的小组,负责为耶稣会学校制订统一的教育计划。1591年,提出了《教育计划》草案,经过为时8年的试行,于1599年正式颁布,成为所有耶稣会学校共同的办学规章,一直沿用到1733年耶稣会被取缔。
    《教育计划》共30章,每章又分若干节,约8万字,对耶稣会学校的任务、目的、学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管理、教师、学生、考试、纪律、奖惩等,都作了非常详尽、全面的规定。其中第1一2章,主要规定了各省和各校长官的权力和责任。笫3章规定了耶稣会学校选择教学内容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4一11章对各科教师的资格、教学目的、方法等作了规定。第12章主要涉及初级学校的教学内容、入学资格等问题,第13章-14章主要涉及考试、奖惩。第15—20章对初级学校各科教师的资格等作了明确规定。第21—24章对学生、初级教师(或“助教”)等作了规定。第25一30章主要涉及耶稣会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科教学、教师、考试等问题。
    《教育计划》最初用拉丁文写成,从近代以后,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意等西方主要文字。较为著名的德译本由G.M.帕彻勒(Pachtler)译出,收入由他主编的《德国教育史料》第5卷,柏林1887年出版。英译本主要由E·A· 费茨帕特里克(Fi tzpatrick)的译本,纽约麦克格劳一希尔出版公司1933年出版。迄今为止,尚未有中译本。
    《教育计划》全面反映了耶稣会的教育实践。根据《教育计划》,耶稣会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和教士,使学生绝对服从天主教会、为教皇效忠。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耶稣会学校非常重视培养服从、顺从、守纪律等品质,严格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和学校当局。
    在创建耶稣会之初,罗耀拉便根据自己从军的经历,把军队的管理制度和方式运用到耶稣会内部,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组织机构。耶稣会学校同样具有这个特点。耶稣会的将军就是耶稣会学校的最高首领,在他以下,依次为省长、校长、教务监督、教授、舍监、班长、学生等。省长、校长由将军任命,在将军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绝对服从将军的领导。与此相应的是,耶稣会学校具有严格的教学制度。《教育计划》规定,耶稣会学校采用寄宿制,实现免费教育。学生13岁左右入学,先在初级部(亦称人文学科部),学习5年。学生按所学科目分成不同班级,由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学校每周上课6天,休假半天或一天,每年还有从1周到1个月不等的假期。除正式课程之外,每天都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练和文体活动。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耶稣会学校都设立学籍记录,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各种情况都加以详细记录。此外,还盛行一种名为“侦察制度”的措施,鼓励学生相互监视,规定每个学生均有义务把其他同学的各种过失、隐私向校方检举。学校对告密的学生,予以奖励。犯有过失的学生,若能检举他人的过失,则可将功补过,免受处罚。在注重对学生严格管理的同时,耶稣会学校也强调温和的纪律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绝少采用体罚。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教育计划》规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初级部,学生按先后顺序学习初级文法、中级文法、高级文法、人文学科,修辞学。在高级部,第1年讲授哲学和逻辑学,第2年讲授物理学和宇宙学,第3年讲授形而上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在学习上述课程的同时,学生还学习数学、天文学,主要教材是亚里斯多德的著作。神学部的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主要教材是《圣经》、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此外,还讲授希伯来语、教会史,教会法等。
    耶稣会学校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的方法。其一般程序如下:(1)教师逐句、逐节地讲明课文大意;(2)详细说明课文的结构或语法、句法;(3)引用其他诗人、史学家或哲学家的类似著作,比较其思想和文辞;(4)借用历史掌故、地理、民俗、风情和轶闻趣事,帮助学生领会课文;(5)仔细分析课文修辞、比喻、字句配合和押韵的技巧;(6)结合课文中有关道德的内容,进行道德教育。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需要在课前做详细、缜密的准备。对学生来说,则需要课后认真复习,乃至全部熟记。背诵、记忆是耶稣会学校非常强调的方法。
    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耶稣会学校实行竞争制度。具体做法是,每一名学生找另一名学生,成为“对手”,彼此竞赛,互相促进。此外,还举行公开的辩论,让学生就已经学过的功课进行讨论,互相挑出对方的错误。辩论由教师裁决。获胜者可得到十字架等奖品和半天休假。
    在教学方面,耶穌会学校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学校为入校新生安排考试,根据考试所反映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水平,将不同的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耶稣会学校对师资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根据《教育计划》的规定,教师不仅要具有虔诚的信仰、绝对服从教规和会章,而且要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渊博的知识,尤其对哲学和神学有相当高的造诣。具体的规定是,只有在高级部学习三年哲学课程者,才能取得到初级部教授低年级课程的资格;只有在神学部学习六年神学课程者,才有资格到高级部任教。此外,耶稣会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法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计划》明确规定,耶稣会学校校长应在本校内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每周三次对准备担任教学工作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年青教师任职初期,通常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定期进行管理和教育学生方法的训练。
    《教育计划》不仅总结了耶稣会学校的办学经验,同时吸收了当时欧洲各地先进的学校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作了全面和详尽的规定,成为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学校规章。从而使耶稣会学校管理形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这直接促进了耶稣会学校的发展。据统计,在18世纪,耶稣会所办中学达612所,师范学校157所,大学24所。在耶稣会学校鼎盛时期,在校学生达20万之多。由于组织严密、设备精良、教师水平高,因此,在16一18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耶稣会学校一直是欧洲质量最高、最有效率的学校,培养出了如笛卡尔、伏尔泰、狄德罗等一大批欧洲文化名人。其办学的经验一直为其他教派学校和世俗学校所重视。并逐步扩散到美洲、亚洲等世界许多地区,对欧洲以至世界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早在明代,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就来到中国传教。鸦片战争后,耶穌会更致力于在中国开办学校,对旧中学教育、特别是教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直到今天,耶稣会教育对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影响。
    在耶稣会的《教育计划》中,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主要有;第一,重视对教师的选拔和训练,这既是耶稣会学校的重要特点,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办学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在当时欧洲各国普遍轻视教师的情况下,这种认识与实践更是难能可贵。从发展的角度看,耶穌会学校对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以及为此建立的师范学校,对欧洲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重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这既是耶稣会学校的办学成功经验,同样也反映了教育机构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训练。耶稣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和教士,但所设置的课程却并不仅限于宗教,而是包括了很多方面,尤其是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以及对自然学科的安排,都表明耶稣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当然,这种多方面教育的目的仍是宗教化的。
    《教育计划》同样也存在着一些糟粕:(1)耶稣会教育的目的是抵制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以维护罗马天主教廷的统治,这就决定了耶稣会学校的办学方向从根本上是反动的。(2)耶稣会学校的管理有其严格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一面。(3)耶稣会学校所注重的服从、背诵以及让学生相互监视等,不利于人的健全发展。
    但尽管如此,严格管理、严密组织、严格选拔教师和学生等耶稣会学校的办学实践经验,对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不无借鉴意义。(张斌贤)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