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转变一般定位于:是从唯心主义哲学到唯物主义哲学的转变。其实,这种定位与马克思文本的本真性是不符的。本文认为:这种定位只能是自圆其说的观点。 实际上,只要我国的解读者放弃外国人所定位的这一观点,而自己去读中文版的马克思文本,那么我们所看到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从建构新的哲学体系到放弃建构新哲学,而转向世界观、历史观和辩证法等原理的运用。——这就是我们从中文版的马克思文本所看到的:有关对马克思的思想转变的定位。 然而,本文是从马克思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从而证明本文的定位——才是反映“真正的马克思”的思想的转变过程。因此,本文也是纠正过去一直以为:马克思是从唯心主义哲学到唯物主义哲学的误解定位。 《给父亲的信》是马克思在1837年11月10——11日写的。这时的马克思只是在大学生时期。那么,在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思想是什么动态呢?下面就请中国读者看看这封信的这句话: “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 我们在这段话中看到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就根本不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思想。 同时,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他在大学生时期就有一个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就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是“唯心主义固有的”。而且是认为:这种对立“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根源。”那么,青年马克思必然要寻思一种划分“对立”之间的正确对象。 这样,我们对马克思在大学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定位,也就有了与马克思的思想一样的认识前提。然后,我们从这个前提去确认他在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定位,由此达到与马克思文本一致的解读。 理应说,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就已经发现一个重大问题:发现“哲学的这块土地”的对立形式是“拙劣的、错误的划分根源”。那么,青年马克思必然要创立一种全新的哲学,而且是从哲学的对立形式着手去创新。这可从这封信的以下一句话证明: “在这种情况下,数学独断论的不科学的形式从一开始就成了认识真理的障碍,在这种形式下,主体围绕事物转,这样那样议论,可是事物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多方面展开的生动的东西。” 诚然,这段话就证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不是学院派的哲学思想的观点了,而是一个要从哲学的土地上去创新。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就是这样认为的: “三角形使数学家有可能作图和论证;但它同其他某种事物对比,这时它才有了新的位置,而对同一对象采取的不同位置,就给三角形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关系和真理。” 这就说明,在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通过“三角形使数学家有可能作图和论证”的这一类比而说明: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就立志:要从发现哲学的对立形式与现实中的存在不符,而创立一种全新的哲学体系来反映:对立的对象与现实一致的哲学思想。因此,也就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明了这个观点: “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 然而,这封信里所阐明的:“决不应任意分割它们”就成了马克思以后的所有著作的重心观点。因此,研究青年马克思的这句话的观点的真正意义和现实目的是什么?——就成为能不能读通、读懂马克思的思想的关键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于实解读,在理思的其它文章作过,本文就不再重复了)。 读者从这句话可以理解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者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定位,那是误导的。 因为,我们在这封信里看到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的思想动态:就不是接受唯心主义哲学,而是发现“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对立形式,“它是拙劣的、错误的划分根源。”这个问题也反映在法学中。对此,青年马克思也在这封信中说明了: “在实体的私法的结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体系的虚假,体系的纲目近似康德的纲目,而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样。这又一次使我明白了,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这就说明,在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是认为:要建构一种全新的哲学来理解法学。那么,青年马克思是怎样发现唯心主义哲学“所固有的”对立在“私法”中的“虚假”性的呢? 那是从“私法”在现实中所“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样”而发现的。因此,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就立志于:去研究自己的发现: “我从理想主义,——顺便提一提,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然而,本人提请读者注意这封信中的这句话:“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这一思想那是贯通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的思想观点。也可以这样说,“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这一思路,是读懂马克思文本的思想观点的路径。 因此,凡是研读马克思文本的读者,必须从这条通道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只有从这条路径才能找到“真正的马克思”。 这样,我们从马克思《给父亲的信》所表白出来的志向在说明,大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就是要创建一种抽象与现实相吻合的全新哲学。——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导言》看到。而且在《1844年哲学手稿》的“最后部分”,马克思用格言式的论述,已经阐述了一种全新哲学体系的构思。早期马克思构思这种全新哲学,它的确是与黑格尔哲学相反的。 然而,我们理解马克思从黑格哲学的颠倒方法,实质上,就是从认识抽象的立足地上推论、分析和预测对象的发展方法上,那是完全与黑格尔哲学相反。这种相反就是:黑格尔是在哲学的立足地上推论分析;而马克思是在现实的立足地上推论分析。这就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与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与倒置的关系。 因此,解读者在解释马克思思想的转变问题上,就必须找出马克思对颠倒的定位问题、由此才能明确马克思是如何将其颠倒的推论、分析和预测的方法给倒置过来。本人认为,解读者只有这样理解、才会找到文本的依据。 作者:理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