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贵仁:三到五年解决择校乱收费 教育部部长回应“钱学森之问”,提出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创新能力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专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国教育迈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今年是“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重要转折,也是落实教改纲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成就。 针对“钱学森之问”,袁贵仁说,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22年全国普及义务教育 记者:如果把“十一五”这五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你40多年教育工作生涯中去衡量,你会给出什么评价? 袁贵仁:“十一五”提出的关于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有的已提前实现,有的可望如期实现。 近五年,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四方面:第一是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惠及1.6亿学生;第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提高,2009年在学总规模达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第三是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职高职分别占据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第四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最突出的是建立健全了国家教育资助体系。 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了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转变。 记者: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已提出免费义务教育,但为什么到“十一五”期间才真正实现? 袁贵仁:我们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在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不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也减轻了亿万家庭经济负担,改善了民生。此外,免费义务教育还推动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 记者:“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质量问题相应凸显出来,“十一五”时期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了哪些工作? 袁贵仁:“十五”期间,高等教育的“扩招”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我们必须充分肯定这项决策和成果。提高质量,不是说只有一个标准,而是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现办学特色,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五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励1/2出自高校,社会科学领域2/3成果由高校完成。 完善资助促进教育公平 记者:过去5年,教育公平成为热词,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 袁贵仁:一是以加快发展促公平,推动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二是以资源配置促公平,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三是以完善资助促公平。国家资助制度覆盖面更广、比例更大、标准更高。四是以规范管理促公平。通过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强收费管理,建立教育收费听证、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行风行纪已得到明显规范。2009年反映教育乱收费的举报同比下降20.9%。 记者:从“钱学森之问”到11名教授联名给你写信,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受到了质疑,该如何看待? 袁贵仁: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国外相比是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但我们也要放眼世界,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空间很大,应实事求是地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针对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已提出了思路举措,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激发创造力和积极性。 李政道率名教授试答钱学森之问 创新泡沫淹没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