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7日电 高考前后,各种各样的“加分”丑闻频频见诸报端,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 浙江高考航模加分者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 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披露,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绝大部分都是非权即贵的权势家庭子女,“三模三电”加分项目因此被戏称为“权势家庭子女俱乐部”。 不久,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称:“我们测试的目的不是验证运动员证书的真伪,而是验证其体育水平和运动能力是否达到高考加分的标准。至于加分者的家庭背景并不在我们的验证范围之内。” 6月,教育部官员指出,今后不光对“三模三电”加分项目,同时就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加分项目,都将与体育部门沟通。哪些项目可以加分,加多少分,以及采用什么测试标准等等,都将进行重新论证,进一步研究确定。 6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浙江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考生名单,6月16日通过浙江教育考试网向社会公示,在这4000 多名公示名单中,只有报名序号、学生姓名,无学校名称,无具体比赛项目。考生家长称,比2008年简单了许多,这样的公示起不到监督作用。并且,早已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741名参加“三模三电”测试的考生的信息没了踪影。 这立刻引起了媒体的又一轮猛烈“讨伐”,被批为“拖延战术”、“躲猫猫”、“侮辱民智”。这回媒体的穷追猛打却没有持续多久,另一件事情的逐渐升温为浙江教育部门解了围。这就是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 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 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因为牵涉到今年高考文科状元,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六月上旬,当地一些民众向重庆市教委和招生考试办公室举报称,重庆市重点中学巴蜀中学在2009年的高考中弄虚作假,有多达200名余名的学生以少数民族身份报名参加高考,意图获取加分资格。对此,官方对七所直属重点中学共计238名考生具有聚居区少数民族加分资格进行调查,同时对加分名单进行了公示。 6月22日,重庆官方通报称,经调查确认,该市七所直属中学有28人享受加分政策的民族身份存在问题。其中,巴蜀中学有6人,其余几所学校各有1至8名不等“问题考生”。该市有关区县还查实3名非直属中学享受聚集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考生身份存在问题。经调查确认后,上述31名考生的加分资格被取消。 事情到此本应告一段落,没想到却异峰突起。 6月24日下午6点,重庆市招办正式公布高考分数。重庆多家媒体记者开始联系采访文科最高分何川洋,却发现:既无法电话联系上,也找不到其住址,何川洋成了一个“失踪者”。 25日,有网友报料,称何川洋是因为民族造假被查,所以不敢面对媒体。 27日,新京报报道,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郎——考了659分的何川洋,涉及少数民族加分造假,是被查出的违规学生之一。何川洋是巫山县官阳镇人,其父系巫山县招办主任何业大,其母为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卢林琼。一些学生家长和媒体发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汤平的女儿汤某也在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学生名单中。 这一内幕的揭开促成了今年高考舆论的最高潮。 28日,媒体报道,何川洋的父亲、巫山县招办主任何业大承认民族成分造假,但称修改民族身份是他妹办的,跟何川洋没有关系。当时何川洋已跟北大重庆招生组签下预录取的协议。何川洋到底该受到何种处理、该不该被录取,引发激辩。 有媒体报道,香港大学6月28日打电话,邀请何川洋前往该校读书,称将不受内地录取之限制。 29日,中新社从中共重庆巫山县委宣传部获悉,因帮助其子违规变更民族身份意图获取高考加分,该县招生办主任何业大与编办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卢林琼被分别作出免职和停职处理。舆论纷纷呼吁不要宽容“造假状元”。 30日,重庆市教委等有关部门证实,按重庆市2009年高考招生少数民族加分问题调查情况的通知,由于何川洋造假一事在考生加分资格公示期间已被查处,其行为尚未构成加分事实,因此取消其享受少数民族高考考生加分资格,并不意味其录取资格被取消。 7月2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作出决定,放弃录取重庆违规状元何川洋。 同一天,香港大学也正式决定不录取何川洋。港大中国事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港大拒录主因是何川洋英语水平未达录取标准,而并非其民族身份造假。 重庆市招办负责人称目前各大学正式录取工作尚未进行,何川洋是否被取消录取资格还未可知。 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2日起再次通过招办公众信息网,向社会公示2009年普招加分信息,逾7万考生榜上有名。同时,舆论开始关注重庆31名“假民族考生”中的另外29人。重庆市招办拒绝公布这些考生的名单,引发舆论强烈不满。 近年备受关注的“加分”事件一览 高考体育加可算是加分舞弊中的“重灾区”。除了浙江的“三模三电”广受批评之外,河北也有一批“高水平运动员”落马。 今年4月份,河北省组织了一次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最后的结果却令测试的专家们大跌眼镜。河北省现场报名参加测试的984人 (另外还有145人报名却未到场),其中经测试不合格人数为163人,占总人数的16.57%。个别考生的表现甚至还不如普通人,不像接受过正规训练。 而更改民族成分骗取加分,这也不是头一遭。2008年,湖北石首市25名考生由汉族改成其他民族。这些作弊考生父母均为官员。 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加分也饱受诟病。深圳市对金融高管子女中考加10分的规定2004年开始执行。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7年的4年间,深圳共有23名学生享受了这一政策。由于受到舆论抨击,2008年深圳市停止执行该政策。 福建永安市也爆出买房就可以中考加10分的政策,可谓最离谱的加分。虽然这一政策已被取消,但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招致群众极为不满。 道德加分比较少见。2007年,四川孝女曹于亚为了挽救自己的身患尿毒症的父亲,把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父亲。但因为手术以及其他的缘故,她当年高考的分数不理想。四川省录取领导小组决定给她加二十分,让她达到她的第一志愿的录取线,而她报考的第一志愿的学校也“欣然录取”之。 加分对录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正因为高考加分对招生录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地投入这场博弈之中。影响到底有多大?中国青年报记者做了深入的数据分析,结果令人吃惊。 比如,2008年北京大学在重庆共录取了22名文科考生,其中获得加分投档的有17人之多,加分类型多为“二级运动员”和“少数民族聚居”。其中,“二级运动员”13人,“少数民族聚居”4人。2008年重庆市文科状元刘超然成绩是666分,没有任何加分。当年北京大学在重庆市的投档线为665 分,当时就有人意味深长地感叹“为什么重庆的高考状元只超北大录取分数线1分”。也就是说,另外21名考生,在获得加分之后,大都超越了状元的分数。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说不定哪一年会出现身为状元却达不到北大投档线的怪事。 有教育界人士对2008年北京市高考考生成绩分布表(文史类)分析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个没有加分的考生如果要报考清华、北大,需要考进北京市前 400-500名,有10分加分的考生只需要考进全市前900名,而得到20分加分的考生只需考进前1300名就可以了。 更有甚者,在高考大省湖南,加10分最多可超越近九千名考生。 有网友发现,2008年一个高考裸分排名北京市第731名的考生,如果没有加分,那么他最终会排名934名,如果加20分他最终排名为316名,前后居然相差618名! 可见,加分对排名和录取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难怪那些有权或者有钱的人要想方设法谋取加分之利。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即使现在有些人认为已经是 “立交桥”了,但有些路段的竞争激烈程度并未减弱),有10分、20分的加分在手,无异于搭上了通往大学的快车,可以轻易将大批的竞争者抛在身后。 有加分,相当于拿到了大学的“通行证”;没加分,成为相当一部分考生的“墓志铭”。 网上评论文章指出,在应试教育和 “一考定终身”的大背景下,加分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选拔有专长的优秀人才,以及适当照顾少数民族等一些需要照顾的考生,以弥补高考一刀切的不足,兼顾社会公平和鼓励个性发展。但频发的丑闻,各种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使这一政策在一些地方的实施中越来越背离初衷,大有演变为千夫所指的弊政之势。高招改革就这样陷入两难:不改革 “一考定终身”,被指抹杀学生个性;改革,又改出了舞弊空间。质疑声不绝,加分政策等改革举措将走向何方? 该文的结论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是高考加分政策,以及所有高考改革举措重拾公信力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