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如果深入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分类”与“类比”现象的本质,就会发现人类在“分类--类比--抽象”认知活动中所依赖的“相等性原理”与“不等性原理”。它对在深层结构中揭示《易经》“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抽象;相对性;相等性;认知行为;《易经》 几千年来,《易经》不仅作为描述宇宙力量的深奥图象被人们所推崇,而且也作为智慧的源泉而为古今中外人们所推崇。因此,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在深层结构中揭示《易经》“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的奥秘,从而认识《易经》的基础理论及科学性。 1 分类与类比 自从人类会思考,开始认识世界,并将自己所认识的内容用“概念”来表现、加以抽象化以来,人类就有了与“本质”相关的“相同”与“不同”、“同类”与“不同类”的概念,就离不开分类与类比方法。 分类与类比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认知”活动之一。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已拥有一座宏伟的知识大厦,但是仍然需要分类方法、离不开类比方法,并且越来越感到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人们不断地在探索带给人类无数精神财富的“分类--类比”方法背后的奥秘。 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人们将世界上许多事物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异同而分成不同类或同类,通过分类活动对事物进行定性的研究与认识。随着人类认知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中的事物被抽象成一个庞大的“同类--不同类”认知分类谱系: 完美的同类……不完美的同类……不完美的不同类……完美的不同类。这个分类谱系中的四个主要慨念定义如下: (1)完美的同类:某时的某些事物,他们的外在因素100%相同,内在因素也100%相同。 (2)不完美的同类:某时的某些事物,他们的外在因素有相同之处、但不是100%相同,内在因素 也有相同之处、但也不是100%相同。 (3)不完美的不同类:某时的某些事物,他们的外在因素有不同之处、但不是100%不同,内在因素也有不同之处、但也不是100%不同。 (4)完美的不同类:某时的某些事物,他们的外在因素100%不同,内在因素也100%不同。 在如上定义中有四个很重要的概念:“某时”,“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相同” 。而分类谱系中的两个端点:“完美的同类”与“完美的不同类”,是人类在认知的分类活动中所抽象出的两类理想状态事物。 “某时”这个概念规定了人类在抽象、认知活动中每个分类事件所依赖的时空条件------“参照系”;“外在因素”指的是事物表面上的一些性质,通常只需由人类的感官及其延伸就可了解,如“物理性质”就是事物的外在因素之一;“内在因素”指的是事物除表面性质以外的那些性质,通常必须用较复杂的方法才可以了解,如“化学性质”、“知识”、“能力”、“内部结构”、……,就属于事物的内在因素;“相同”这个概念所指的仅仅是一种相对于人类认知行为而言、经过抽象之后而存在于人类科学中的事物间的一种特定的等价关系。这四个重要概念决定了科学中“事物”的“存在意义”,决定了人类知识中某事物与它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可以发生的“关系”。错误的科学观、错误的思路及错误的方法,会导致在认知过程的分类活动中对“时空条件”、“相同”、“外在因素”及“内在因素”错误的判定,进而导致对科学中“事物”的错误分类行为,最终影响到人类的有效认知活动。 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抽象、比较来了解其异同之处,判断事物是否属于不同类或同类。而狭义的“类比”概念(本文仅讨论这种类比概念)则往往指人们在“某时”对认知过程中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发现认知对象之间“外在因素”和/或“内在因素”的“相同”之处来寻找同类事物的一种认知行为-----同类相比。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属于“类比”的概念与事件有:比喻;打比方;类似;模拟;模型;象征;模仿; 联想;借鉴;触类旁通;理论与概念的移植;宇宙全息统一论;东方禅学中的“禅语”……。这些都是人类在各种层次与场合的认知活动中的一种将认知对象判断为“同类”而进行定性认识的分类行为与事件。在人类的知识大厦中,这样的行为与事件被认为是科学的,它们的存在被认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上成功的类比行为与事件已经给人类的科学大厦、人类的生活带来无数精神财富。但为什么人类可以有这样一种与知识的移植相关的“类比--认知”行为呢? 正如我们所知,相对性原理从理论上支持了人类科学与生活中的许多知识存在的一种科学性,它告诉人们“存在条件--参照系”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相对性原理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某条件中(参照系中)对一些事物进行认知活动时,可以将具有某些外在因素和/或内在因素相同的事物归为同类(不管是什么程度上的同类)。然后,因为是同类(当然,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中是属于不完美同类),所以人们可以进行“抽象---认知”活动,也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移植(因为不是完美的同类,所以不是全部知识与内容的移植),达到对事物进行定性认识的目的。相对性原理是“类比--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之一。 人们习惯于把现实生活中或科学活动中成功寻找、利用各种同类事物,进行“类比--抽象”活动、进行知识移植的认知行为的科学性解释为“善于应用知识”、“善于进行抽象思维”、“善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合理、巧妙地利用类比的方法”、 ……。但是为什么可以有这样的一些与“类比”相关的认知行为呢? 2 相等性原理与不等性原理 (1)相等性原理:某时,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所处理的一些事物,由于某些外在因素和/或内在因素的相同,决定了这些事物具有相同的存在意义,它们是等价的,它们是相等的。 相等性原理决定了“同类--不同类”谱系中“同类事物”的存在。相等性原理保证了在某个特定条件中,人们可以忽略一些“无关因素”而进行“同类抽象”的认知活动。“同类度”的高低只是个定量问题而非定性问题,不影响相等性原理的科学性与存在意义。 (2)不等性原理:某时,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所处理的一些事物,由于某些外在因素和/或内在因素的不同,决定了这些事物具有不同的存在意义,它们是不等价的,它们是不等的。 不等性原理决定了“同类--不同类”谱系中“不同类事物”的存在。不等性原理保证了在某个特定条件中,人们可以忽略一些“无关因素”而进行“不同类抽象”的认知活动。“不同类度”的高低只是个定量问题而非定性问题,不影响不等性原理的科学性与存在意义。 人类自从会思维,就有了“类”的概念,就有了与相对性原理--绝对性原理及相等性原理--不等性原理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分类--认知”行为。在人类的知识大厦中,这四条原理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绝对性原理与相对性原理以辨证的关系相互制约,保证对方的科学性,避免庸俗相对与庸俗绝对事件的发生;不等性原理与相等性原理以辨证的关系相互制约,保证对方的科学性,避免庸俗相等与庸俗不等事件的发生。相对性原理的存在决定了相等性原理的存在;相等性原理的存在说明了相对性原理的存在。相对性原理与相等性原理互相依存,保证对方的科学性。人们本来应该同时发现相对性原理和相等性原理。 相等性原理告诉人们可以在自己的认知活动中,把在某条件下被认为是不同的事物,通过寻找在另一条件下之间所具备的相同的外在因素和/或内在因素,将这些相同的因素放在主要地位而将它们归为同类。使原来在某条件下属于不同类的事物在另一条件下成为同类的事物,而达到较清楚认识事物某种性质、某种存在意义的目的。 不等性原理告诉人们可以在自己的认知活动中,把在某条件下被认为是相同的事物,通过寻找在另一条件下之间所具备的不同的外在因素和/或内在因素,将这些不同的因素放在主要地位而将它们归为不同类。使原来在某条件下属于同类的事物在另一条件下成为不同类的事物,而达到较清楚认识事物某种性质、某种存在意义的目的。 比较人类知识大厦中被抽象了的事物之间的“相等”与“相似”关系,相对而言,“相等”是局部的、确定的概念而“相似”是宏观的、模糊的概念。是事物之间某局部的“相等”关系的存在保证了其宏观的“相似”关系的存在:“相等”是“相似”的基础,没有“相等”就没有“相似”。 相等性原理与不等性原理是人类知识大厦中“分类谱系”的基础理论之一,是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它们保证了人类无数“分类--抽象--认知”行为的科学性,保证了与“类比—抽象”相关的知识的科学性。相等性原理与不等性原理的发现是人类行为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大飞跃。 相对性原理--绝对性原理和相等性原理--不等性原理是“分类--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是人类整座知识大厦的基础理论。这四大原理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性质、本质、存在意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知识的存在形式。“分类--相等--抽象”,没有这四大原理就没有人类科学大厦中的那些定理、公式……,就没有人类的无数“抽象--认知”活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知识大厦。 3 四大基本原理与《易经》 相对性原理--绝对性原理及相等性原理--不等性原理是对人类认知活动中“分类--抽象--认知”行为的科学性的理论抽象,而这四条原理又成为指导人们具体的“分类--类比”工作、开展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定性、抽象认知工作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自古以来,人类的许多认知活动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四条原理的思想。 对事物进行定性认识是人类认知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分类—类比”是人们在定性认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人类古代的智慧与心灵活动最初以口传作为信息的流传方式,进而出现了象征性符号,用以记录所流传的信息。认识事物—-口传信息—-象征性符号—-解读符号—-认识事物……,在这样的整个抽象--认知过程中,“分类—类比—等价”思维随时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易经》原是中国上古时代一部神秘的占筮书。行占筮术时,古人先用摆弄签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从《易经》里查出它的卦辞爻辞,以此知道所卦内容的吉凶。而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人们发现这些卦辞爻辞在不同的场合可被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1~3]。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人们将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所认识的各层次事物间某种特殊的等价关系应用到占筮活动中来,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许多事物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分门别类,发现在许多特定场合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认识、表达、阐述。从分类、类比中,人们悟到了“公式”:认为所占卦辞爻辞实际上都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某种特殊的等价性关系,而这种等价性关系揭示了“公式”的存在,每个公式代表一种或多种“道”(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全部64卦和384爻的卦辞、爻辞就被认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就是《易经》厚实的物质基础。易道之所以广大,就因为它是古人几千年来思想、学问、技术、生活等因素之和而成,蕴藏着古人那种科学、独特的类比--等价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和各类事物之间关系的探究。这使《易经》不仅作为描述宇宙力量的深奥图像、作为表现事物之间独特等价关系的“公式大全”,也作为永不枯竭的智慧、灵感的源泉而受到古今中外人们的推崇[2]。 《易经》是以事物变化的原始经验和宇宙的创造性为基础,发挥为卦象的类比--等价意义和哲学注释所要阐明、解释的理。就变化的原始经验和卦象的类比--等价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论,人类整个《易经》的历史显现出一种深刻的类比--等价性科学思维方式,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正确的。《易经》中各层次里这种有效的类比--等价性思维一方面使它可以胜任阐释、推算、预测不同时代、不同场合宇宙间万物存在、变化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使不同时代人类的知识与经验得以丰富。《易经》中的类比--等价性思维的内涵,使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阶段、各场合中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可以与《易经》中的类比--等价性思维互补-------相互支持相互阐述,使《易经》得以超越时空的束缚(所以有已被公认的医易、数学易、商业易、天文易……[3])。这就是类比--等价性思维---------相等性原理的魅力,这就是《易经》的魅力。 我国的《易经》是对相对性原理--绝对性原理及相等性原理--不等性原理杰出应用的典范。中华民族的先民应用与这四大原理相关的朴素思想和巧妙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的模式创作出《易经》,后人则运用这四大原理的思想、跨越时空与形式的束缚不断对《易经》进行“解码”,使《易经》成为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智慧源泉”,从而演绎了人类历史上这幕“永远的易学”---------一部宇宙中不受时空限制的规律、事理的“代数学”,适用于无穷无尽的载体,其“变项”可以代入各种各类事物以“范围天地”。朴素的“相对--绝对、相等--不等”思想就是《易经》的思想,就是《易经》的精髓。相对性原理--绝对性原理和相等性原理--不等性原理这四大原理保证了《易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四大原理的思想就是《易经》的思想,这四大原理就是《易经》的基础理论,这四大原理决定了《易经》那种奇妙的、无与伦比的科学性及巨大的潜力。也只有这四大原理能揭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奥秘,能排除人们对《易经》的盲目崇拜。人类知识大厦中“类”这一概念的定义及其科学性在“永远的易学”中得到非常完美的表述。“相对性原理--绝对性原理”和“相等性原理--不等性原理”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人类‘分类—类比—抽象—知识’这一认知过程的奥秘,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易经》实践则以恢宏的场面感性地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分类—类比—抽象—知识’的这一认知过程,让人们很直观地看到了、体验到了“知识”的一个重要本质。正因为这一点,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史中,《易经》扮演着很重要的、无法替代的角色,使它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过去、现在、将来的整部《易经》的历史就是这四大原理的思想成功应用的历史。《易经》是人类应用这四大原理在大基础层面上的一个典型代表作[1~3]。在小基础层面上,有关应用这四大原理的当代工作成果的代表作请参见文献[4~10]。 4 结论 我们所从事的“分类--认知”活动中的“同类--不同类”事物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相等--不相等”的关系而非“相似--不相似”的关系。从“类比”到“相等性原理”是一种质的飞跃。“相对性原理--绝对性原理和相等性原理---不等性原理”这四大原理是《易经》的基础理论,也是人类整座知识大厦的基础理论。 “类比---等价性思维”是《易经》的灵魂。《易经》作为一种理论,不仅是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理论体系的一件精品也是相等性原理的一个精美的载体。而作为操作性很强的一种实践活动,《易经》非常通俗地向人们展示了相等性原理的深奥和无处不在。这使《易经》在华夏大地几千年的文明史乃至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与相等性原理密切相关的《易经》的思想及实践揭示了人类‘知识’这个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性内涵,使我们领略到了宇宙与人类知识大厦中各个知识范畴、领域的一种科学的“合一”。《易经》源于相等性原理,相等性原理源于《易经》。 参考文献: [1] 徐子宏译注.周易全译(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 蔡尚思主编.十家论易(M).长沙: 岳麓书社.1992. [3] 周止礼.易经与中国文化(M).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0. [4] 欧阳耿. 又一个芝诺悖论的现代翻版----调和级数悖论(J).咯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24(6):25-28 [5] 欧阳耿. 第二次数学危机在现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是不可解的(J). 咯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6,27(3):27-30 [6] 欧阳耿. 现有集合论中一种神秘的错误(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30(4)专: 8-11 [7] 欧阳耿. 数学中三种新的数量形式(J). 咯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3,24(3):31-37 [8] 欧阳耿. 罗素悖论与康托在集合论中的两个失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3):81-84 [9] 欧阳耿. 人类科学中经典无穷理论体系的终结(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2): 5-7 [10] 欧阳耿. 人类科学中现有经典极限论的终结[ I ](J). 咯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27(6): 29-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