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的时候,相比80年代甚至90时代的大学生,心中少了一份豪气与壮志,对现实世界却多少有些茫然,因为他们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作为社会中坚力量之一的当代大学生,为何在毕业后“不知所止”,值得深思。 封建社会,世人都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相信这些相当于“举人”的大学毕业生们或许还能知其所止:为国尽忠,为民谋利。但现在是市场经济占主体的社会,各种诱惑的浪潮将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工作的十字路口,他们只得四处张望,不知何去何从,更不知该止何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面临着物质与精神难以两全的境地。他们质疑精神价值能否在物欲横溢的社会中找到其存在的现实土壤,种种的困惑使得他们最终成为精神的流浪儿,以至于被当代人戏称为“最迷茫的一代”。在这种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各种畸形社会现象不断涌出:在大学里,学富五车的老牌教授的影响力不如腰缠万贯满口雌黄的半文盲企业家;导师欣赏下海经商淘得金砖的弟子胜过“青出于蓝”的门生;部分大学老师花在专心谋划财路的时间远远超过搞学术研究的时间;做项目往往不关注意义和结果,只盯住项目经费下拨了多少。之所以会有如此不正常的现象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能“知其所止”。 《大学》中为说明“知其所止”的意义,还特意举了一些例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由于当今社会供人们选择的机会太多,“止”的地方就很难确定,这也进一步恶化了不能“知其所止”的现象。笔者认为,对于不同身份的人,都应该有不同的“所止”,一个人如何找准自己的“所止”,关键在于要了解自身,战胜自我并且拥有自己的思维而不是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才能“知其所止”。 当然之所以很多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不能“知其所止”,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社会对那些畸形现象的默许,才导致价值判断标准的混乱。所以,我们一定要让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因为思想道德建设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而科学文化建设会影响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所以,要全民一心,共同打造一个和谐的、积极向上的、良性的社会环境,为这些在工作中迷失自我的精神流浪儿指明方向。(作者:张远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