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志─心─气」关系初探 韩晓华 《孟子‧知言养气章》(节录)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则动气,气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引言 《孟子‧知言养气章》主要论述孟子的道德修养工夫,其中所用的「志」、「心」、「气」等概念是有一定的特殊关系,粗略言之,孟子乃先以「心」中的「志」去控制「气」,以此更能培养出「浩然之气」。以下我们会先厘清〈知言养气章〉中孟子所言「心」、「志」、「气」及「浩然之气」的意思,再以此去论述「志─心─气」三者的关系,最后,我们会指出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了甚么道理。 孟子言「心」的意思 所谓「心」,据〈知言养气章〉,是指「不动心」,意谓「不受任何外在原因之刺激而动摇其心」。究竟言这种「不动心」之「心」又是怎样的心呢?据孟子对告子的「不动心」的批评:「不得心,勿求于气;可」,以「心」与「气」对举的格局言,「心」固然独立于「气」,然而「心」不是自然生理的气又是甚么层次的心呢?在此我们可以据〈知言养气章〉说「夫志,气之帅」、「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孟子心目中的「志」之所以能率领「气」,乃在于「志」是道德价值判断的「心」的展现,而我们从《孟子》书中的其它篇章中,孟子一般言「心」皆是「道德心」,如:〈告子篇〉。由此可见,「心」乃是决定生命的道德方向,赋予生命及一一事象以价值的主宰。而这样的「心」正是孟子「四端之心」,当中此「心」能决定命的道德方向乃在于其「价值自觉」,可是,此「道德自觉」仅是作为善行的倪端或种子,亦需要作「扩而充之」的工夫。【注一】此亦是孟子「养气」的理由。 孟子言「志」的意思 所谓「志」,一般而言,学者会据赵岐注「志,心之所念虑也」或朱子集注「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甚至据《国语‧周语中》:「五味实气,五色精心……」韦昭注「味以实气,气以行志」言「心」与「志」可互通。【注二】此本无可非议,但是,假如我们要区分「心」与「志」,我们仍可从「心」在孟子哲学中的各种性质去区别出来,孟子的「心」起码有如下的特点:﹝1﹞「心」的价值自觉有普遍必然性﹝即好善恶恶的能力﹞;﹝2﹞「心」的价值自觉具有独立自主性﹝即分辨善恶的能力﹞;﹝3﹞「心」的价值自觉具有实践性﹝即行善去恶的能力﹞。而「志」则主要在于「心」由价值自觉经抉择后﹐所实行的道德方向。从上述赵岐注「志﹐心之所念虑」及朱子注「志固心之所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志」即是由「心」所具有价值自觉的自主性(分辨善恶的能力)作道德判断﹐此所谓「念虑」﹐再作实践的道德方向(行善去恶的能力)﹐此所谓「志固心之所之」。原来「心」故然是具备「志」的能力﹐但是﹐「志」则强调去确定「心」的道德抉择及实践方向。这样﹐「志」所具有的特点便在于﹕(1)价值判断﹔(2)实践的道德方向。 孟子言「气」:气与浩然之气 所谓「气」﹐在〈知言养气章〉中﹐孟子提出了两种「气」﹕春秋战国时一般的「气」观念(即论述告子的「气」)子孟子自己的「浩然之气」。首先﹐在〈知言养气章〉中﹐孟子批评告子的修养功夫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即表示他认同告子关于「心」与「气」这一面的修养功夫﹐而这种「气」就是春秋战国一般论述的「气」观念。故此﹐孟子继批评告子的修养功夫而提出「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气动﹐气壹则动志也」等修养功夫的「气」﹐亦是这种「气」观念。其次﹐这种「气」观念﹐黄俊杰教授据《易传》﹑《左传》待春秋战国典藉中的「气」字用法﹐指出﹕中国古典中所谓「气」有「云气」﹑「气息」﹑「血气」诸义﹐而在「气」的诸义中﹐在本质上并不具有价值意涵﹐它仅是属于自然界的。【注三】本章所言的「气」便当指是「血气」。徐复观先生在解释「气﹐体之充也」这句话说﹕「气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注四】换言之﹐在〈知言养气章〉中﹐「气」是指自然生理的生命力。 所谓「浩然之气」﹐乃孟子从他思想体系中的「心」(志)与「气」的修养关系﹐发展出来的修养境界。据〈知言养气章〉中﹐「浩然之气」有三项特点﹕(1)孟子言「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即表示「浩然之气」能与人文世界的价值紧密连系﹐清王船山曾对此段言﹕「天地之闲﹐皆理之所至也」【注五】原来「浩然之气」比较「气」已有了价值意涵﹔(2)孟子又言「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即表示﹕假如要长存这种「浩然之气」﹐则需要以「志」(心)去配合义与道才可行﹔(3)所谓配「义」乃是以内心的行仁义所生﹐而非以客观外在的「义」强加于心去控制气﹐此即「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而这种话是针对告子关于「言-心-气」的修养功夫而论。 现在﹐我们便论述「志」﹑「心」﹑「气」三者关系﹐以下将会从「心」与「志」的关系﹑「心」与「气」的关系去论述。 据上文的概念厘清中﹐我们发觉「志」与「心」的关系是极密切的﹐甚至在〈知言养气章〉中有互相替换的用法。首先﹐「志」是可以代替「心」的意思。从「夫志﹐气之帅」朱注以「心之所之」为「志」﹐可见论志即论心。其次﹐孟子在批评告子的「言-心-气」的修养功夫时﹐孟子亦以「志」来取代「心」去说明「心」与「气」的对举格局。最后﹐我们可以从上文对「心」与「志」的概念厘清中﹐发觉到在《孟子》中的「心」与「志」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志」大抵亦具有「心」的价值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 不过﹐孟子在本章不用「心」而用「志」﹐亦表示「志」这个概念应该有其独特的一面﹐据上文对「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孟子对于告子修养功夫的批评﹐见孟子可能是有意用「志」去表明他的修养功夫与告子的不同﹐因为在批评告子之说时孟子仅言「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对于「心」与「气」的关系﹐孟子仅言「可」﹐孟子说这个「可」字可以有形式义和实质义的分别。在形式上﹐孟子可仅认同告子以「心」去控制「气」的关系﹔在实质上﹐孟子可能是认同告子从客观外在为义的心去控制「气」。可是﹐在下文中孟子说其「浩然之气」的修养功夫﹐是「集义所生」而非「义袭而取之」﹐这便表明孟子对于告子的修养功夫﹐只是认同其以「心」去控制「气」的关系。以此看来﹐孟子用「志」字去代替「心」﹐可能正是表明孟子言「心」非告子的「心」﹐其所言的修养功夫﹐乃是以内心的行仁义去表明。其次﹐「志」的意涵正正是表示道德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这亦乎合孟子修养所强调的一面。简言之﹐「志」与「心」的关系﹐是孟子欲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并与告子的「心」作区别﹐而采取以「志」来取代「心」的用法。 「心」与「气」的关系是〈知言养气章〉的重点所在。在上一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孟子用「志」代「心」只是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以此言论志即论心。以下我们论「心」与「气」的关系时便会以「心」与「志」互换。 首先﹐孟子是以「心」御「气」的﹐在「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言心与气的关系中﹐孟子明显以心来对治于气﹐而心与气在孟子的修养功夫中实处于一个对治的格局。其次﹐孟子是以心作为主宰性的﹐所谓「夫志﹐气之帅也」即表示「心」与「气」的对治格局中﹐以心来作主宰﹐在孟子的修养功夫中﹐实是由心作为主导后才到气﹐此即「夫志至焉﹐气次焉」。不过﹐究竟怎样欲心作主宰来御气呢﹖孟子以为以心作主宰来御气的功夫有二﹕「持其志﹐无暴其气」。「持其志」即从积极性上去持执「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无暴其气」即从消极性上减少生理血气无所控制。这便是孟子的修养功夫中由心对待气的方法。又至于孟子为何要心作积极的持执或消极的减少之功夫呢﹖这有赖于孟子认为「心」与「气」是处于互动的关系﹐所谓「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孟子以为只要心不足够坚定便会出现由气所反过来控制﹐故此﹐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要养气便要从坚定心的实践来确定﹐这便形成了孟子修养功夫中「心」与「气」的独特关系。在修养的功夫上﹐是应该从「心」来作主宰御「气」﹐而这种修养过程中﹐「气」又与「心」是交互影响的存在﹐故需要有「持其志」及「无暴其气」等方法。最后﹐经过这等修养功夫﹐孟子所集的「气」便是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这种气便是孟子称之的「浩然之气」。由此可见﹐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经过养气功夫而修成。 最后﹐我们说说在〈知言养气章〉中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甚么道理?首先,在孟子提出这故事的脉络中,他是正在说明「浩然之气」的特质﹐此见「拔苗助长」与「浩然之气」有关。其次﹐孟子提出「拔苗助长」是针对告子的不动心而言﹐孟子以为告子「未尝知言﹐以其外之」。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非义袭而取之」即表示告子在修养功夫上﹐仅以客观外在的仁义(爱)来当作内心的行仁义﹐是不得其法的。而「拔苗助长」的故事正是说明告子的修养功夫只是强加于「心」上﹐而「心」根本不得其法。孟子指出这故事一方面点出告子功夫之问题﹐一方又点出自己「浩然之气」的殊胜义。 【注释】 【注一】关于「心」的论述﹐主要参考冯耀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单元四)》(公开进修学院﹐1992年) 【注二】黄俊杰﹕《孟子思想史论(卷一)》(东大图书﹐1990年)P.367~369。 【注三】黄俊杰﹕《孟子》(东大图书﹐1993年)P.56~61。 【注四】徐复观﹕〈孟子知言养气章试释〉﹐《中国思想史论集》(学生书局﹐1993年版)P.146。 【注五】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从李明辉〈《孟子》知言养气章的义理结构〉中转录。 参考书目 冯耀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单元四)》(公开进修学院﹐1992年) 黄俊杰﹕《孟子思想史论(卷一)》(东大图书﹐1990年) 黄俊杰﹕《孟子》(东大图书﹐1993年) 徐复观﹕〈孟子知言养气章试释〉﹐《中国思想史论集》(学生书局﹐1993年版) 李明辉﹕〈《孟子》知言养气章的义理结构〉﹐载于《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中央研究院﹐1993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