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教育不可“喜新厌旧”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荆楚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爷爷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人呀,要知道自己的父母和先祖,不要忘本。后来不管是作人还是做事,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虽未取得什么耀眼的成绩,但足以告慰先人,也足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从而安身立命,成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
    近日来,清华大学开设研读《四书》的课程,引起舆论的一片声讨。有人说,“四书五经”是旧东西,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将它搬进大学的课堂大可不必。有人说,教授此课程中所涉及的“回答问题起立”等礼仪规范乃是“形式主义”,更是没有细化和传授的必要。有人更是说,背书这样的学习是“童子功”,大学生大可不必推行“孩童化教育”。可是,依照笔者看来,对于“四书五经”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必须的。人们不但不应该反对,而应该大力的支持。
    就时代而言,《四书》等传统读物所诞生的时代确实十分的久远。然而,时代久远的著作却不能被武断的定义为“旧东西”。孔子讲“仁”,讲求人本观念,主张对人民推行仁政。这样的主张可谓历时久远,但是其与当今的“民本思想”、“服务型社会”建设,究其实质而言,如出一辙。可见,“旧东西”不一定就是没有用的东西,更不是可以任意抛弃的东西。
    “四书”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历时千年,传诵至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这样的经典著作,不但学生应该读,即便是早已逃离学校的社会人士,也有深读和研究的必要。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历久弥新,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人文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这样的文化和瑰宝,国人理当珍惜。相反,国人对于经典的抛弃,对于传统文化的疏离则令人恐惧。“四书”到底是哪四书?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询问哪些质疑者的话,恐怕他们未必都能百分之百的回答出来。
    至于课堂中的礼仪,这本该是作为学生者对于课堂、教师和同窗的起码尊重,又何来形式主义?当前人们提尊师重教,学生和家长便在教师节之前“请客”、“送礼”。这能叫尊师?我看是用钱收买老师。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眼睛里只有钱,认为老师“拿人钱财,教人知识”,哪里还会有什么师生之谊,哪里还会有什么道德和文化!
    近年来,央视以说史讲古为主要题材的节目《百家讲坛》炙手可热。许多的教授和学者借助这个平台甚至成为了学术明星。例如易中天和于丹。就于丹而言,所讲的《论语》就属于“四书”。人们如此热爱,为何又要提它是“旧东西”,应该舍弃呢?
    进一步讲,为什么国人那么喜爱《百家讲坛》呢?是因为它的形式多样,还是因为演讲者貌美如花?我看这些原因都不是,其吸引人的关键在于内容。同时,《百家讲坛》的大众化之路是有其独到价值的。走下神坛的专家、学者备受欢迎,折射出大众在精神文化上存在饥渴,折射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现实上的欠缺。本身就不懂得传统文化的人,又怎么能看到它的优点和宝贵价值呢?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久远,并妄加评论,认为其脱离先进的现实。在此愚昧的基础上,得出如此的结论,并不奇怪。
    笔者只是为千古的中华文明而担忧,为曾经灿烂的传统文化传承而忧虑,并为这些无知国人的断言而感到万分的羞耻。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国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做人不可忘本,对于文化的传承更不可“喜新厌旧”。大学生学习“四书”不是在浪费资源,相反,它正是在弥补长期以来,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承之于传统文化的缺失。(韩建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