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冠军免试上大学已成趋势,仅今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新生名单里,就出现了林跃、秦凯、火亮等多位北京奥运会冠军。据统计,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冠军最多,有27人;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的有13人,居第二;其次为南京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9月23日《人民日报》) 关于冠军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争论此前曾经很激烈,反对者认为违背了教育公平;支持者认为运动员在赛场上为国家拼搏,理应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笔者无意站在公共的立场上或者运动员的立场上批驳另外的观点,而是想通过现代奥运会第一个冠军的经历,审视在这种争论中的大学的立场。 现代奥运会的第一个冠军是美国三级跳远运动员詹·康诺利。其时,28岁的詹·康诺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当听说要在希腊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消息后,他向校方请假准备参加雅典大赛。但校方认为参加如此漫长的运动会,将妨碍正常学业,故此不允。康诺利最终冒险登上了向雅典进军的货轮,他在第一项比赛三级跳远中夺得金牌,成为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冠军,并在其后的比赛中获得跳远铜牌和跳高银牌。康诺利戴着3枚奖牌回国,理应受到哈佛大学的热烈欢迎,但他做梦也没想到,校方竟因他“破坏校规”而开除了他的学籍。直到1949年康诺利81岁高龄的时候,为了纪念他在奥运会上的功绩,哈佛大学以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的方式,来挽回昔日双方之间的“不愉快事件”。 或许,这就是哈佛大学与国内高校的不同。这种不同,至少导致了两个结果。对运动员来说,康诺利在受到巨大的精神打击下反而意志更为坚强,不只参加了4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并获得三级跳远的银牌,在退出体坛后还成为了有名的记者和作家,写下了25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成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亲密朋友。而我们呢?大学的校门虽然很“人性化”地向着冠军运动员敞开着,但是还从未听闻从冠军运动员中培养出了有名的体育记者,遑论作家?冠军运动员在频繁的训练和比赛间隙所获得的,恐怕多是一纸文凭。 另外一个结果,哈佛以这种“不愉快事件”成就了哈佛的历史,告诉世人无论这个运动员有多么优秀,无论他的第一有怎样的纪念价值,只要他破坏了校规,妨碍了正常的学业,他就只能被清除出校园——因为他的行为与校园并不相符。再反观我们,免试招收冠军运动员不能说没有书写历史的意图——或者为了增厚学校在将来的历史地位,或者提高学校的竞技体育成绩并最终增厚学校的历史,但是,很多时候不只历史如烟云,即使在当下也不免徒增浮躁之气。招收也就招收了,招的多了,时间久了,仿佛也就没有了多大精彩的痕迹,远不如哈佛“不愉快事件”那么厚重。 与许多青年学子一样,其实国内的很多大学也有着“哈佛梦”。一定程度上,我们没有必要眼睛总是盯着硬件上的差距,在“软件”对比上多检点一下我们与哈佛的不同,或许更有价值。毕竟,“软件”层面的东西,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髓所在。(燕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