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到了,媒体上关于教师收礼的各类文章也多了起来。最耸人听闻的,还属上海有个家长,送三位教师“日本游”。这一新闻,迅速点爆了公众心中对教育敝端的不满,教师成了出气筒。我很不屑这位家长的做法:还未成行,就大叫大嚷的,这样的送礼是很犯“忌”的。我相信,在舆论的热情关注下,这个三位“主科”教师的日本行基本上是去不了了。口惠而实不必至,这位家长还挺懂“媒体策略”的!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这是有着特定的背景的。伴随着这个主题,教师节期间还将推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这个规范拿掉了原来有争议的部分,六条简单明了,算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这六条当中,与教师收礼有关的,要算是第五条,全文抄录如下:“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其中重点提到了有偿家教,至于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恐怕不能包括所收的一点点“小礼”。 从媒体炒作的给教师送礼新闻来看,似乎家长给中小学老师送礼已经是泛滥成灾了,若不整治就校将不校,国将不国了。我以为一是言过其实,二是哗众取宠。老师能不能收礼?理想状态,教师当然不应该收礼,哪怕是一颗白菜。但理想不能等同于现实,真正的现实是,不管人们怎么说,也不管人们怎么样,家长该送的礼还在送,教师该收的礼还在收。 我不知道,送教师“出国游”的家长有多少?但一般家长送给老师的礼品,多半是象征性的一点小礼,一般也不外乎是月饼券、购物券之类的。老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身无长物,更没有多少可以交换的社会资源,也就是说,没有多少寻租的空间。送礼或者不送礼,其实对孩子的影响都有限。不过,出于所谓的潜规则,或者,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社会惯例,有些家长会“表示”一下,有的家长们是图个心安,更多的则是出于真诚。在我看来,这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与人打交道,固然强调精神交往,但现实则是,精神交往往往有物质相伴。逢年过节的时候,满大街都是送礼的广告,促销的礼品。既然这是既成事实,就要面对。老师收点小礼,既不会对社会风气的污染增加多少指数,老师不收礼,也不会对净化社会风气起到多少作用。不送,有不送的权利。送,也有送的道理。炒作老师收礼,指责老师不该收礼,我以为,只能是一种道德洁癖!(肖余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