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有一种“过度包装”叫名校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向身边的记者借了张湿纸巾,使劲地擦了擦脸,25岁的清华大学新生黎俊在镜头前坐正,为自己将要使用4年的学生卡拍了照片。昨天上午,这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的湖北小伙,在高考路上走了8年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清华梦”。(8月30日京华时报)
    尽管黎俊的身边一直有质疑声,但笔者觉得他的选择是有长远打算的,也是顺应社会现实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最简单直接的表现是,如果我是好美院毕业的,教画可以三百一天,抢着要。一般美院毕业的,一两百一天,还得排队。”穷学生八年高考,终于走进清华,如此艰辛“朝觐式”的求学之路凸显不离不弃的“名校情结”。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名校情结”几乎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它实质是一种社会偏见和不公平的就业门槛。不仅能否进得名校从学生家长和老师脸上一看便知,而且名校与非名校、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界限分明,社会就业环境因“校”而异,不能以高分进名校的学生自觉低人一等。黎俊的“八年磨一剑”就是直指清华大学美院,“非他不嫁”,嫁他便有终生幸福伴随而来。
    其实,一味追求名校不过是一种“过度包装”。有思想、有志向、有勇气的年轻人来说,名校有时也是一座“围城”,比尔盖茨就是冲出围城,闯出一片天地的有为者之一。穷学生“八年磨一剑”就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应试教育模式的缺失,而且折射出就业难的困惑。如何让家长和学生们不去追求“过度包装”,应成为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作者:梁江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