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在公平、竞争、效率、自立、开放的经济原则的影响下,人格精神带有积极的时代特点。他们比先辈更加务实进取,比先辈更富有创造潜质,这是比较好的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中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淡薄、实践能力不强、充满激情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抱负远大却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的现象。要改变他们的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足够的营养,从而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出现。孔子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衲近仁”,刚毅指坚定性。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力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的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还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继续学习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儒家经典《中庸》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是儒家对学问、对事物所采取的“刚毅”进取的态度,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集解》引干宝对于“自强不息”的解释说:“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这种精神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鼓励着中华儿女敬业进取,不断向前,克服困难。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了“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近代的洋务运动,正是打着“自强新政”的旗号出台的。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也以《易传》的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自强思想的深刻影响,把它作为精神动力,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儒家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固然有忽视物质利益和现实功利的弊端,但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把人培养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精神追求的人方面,却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在今天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从中吸收营养,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民族正气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历代崇尚“忠孝仁义”,强调忠诚祖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重义轻利。这些道德标准,对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净化社会风气,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儒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四大特征,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一是“仁爱思想”推崇仁民爱物;二是“中庸之道”,保持无过无不及的最佳尚中状态。三是“忧患意识”和经世胸怀,推崇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历代文人锤炼出的名言,是志士仁人“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和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四是注重气节和献身精神,孔子要求“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十分注重坚守气节,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儒家这种坚守气节和献身精神,正是我国历代英雄豪杰在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能自觉慷慨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儒家的道德要求,对教育当代大学生献身祖国,舍身为民,坚持操守,博爱待人,对完善他们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结合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切准时代脉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传授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聂翔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