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社会实践"变味"折射教育"变味"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工商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人民日报》200字4000元,《现代金报》300字3000元,《舟山日报》600字1000元……这可不是媒体的稿费清单,而是浙江某高校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而特别设置的奖励。据了解,这样的“奖励”在全省高校并非个案。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社会实践一方面让久居“象牙塔”的学子们接触社会,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加深其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又能为学生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因此,每年寒暑假,各大高校乃至一些中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然而,与社会实践的蓬勃发展相比,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却明显滞后。由于社会实践一般都在校外进行,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又不可能借助考试等传统考核形式来分高下,于是学校并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在这一背景下,媒体报道由于直观形象,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反响,于是就成了学校竞相追逐的目标。为此,许多高校在奖励社会实践成功团队时,都会把媒体是否报道作为评审的主要标准之一,更有甚者,直接出台现金激励的办法,对被媒体报道者“按级行赏”。当然,媒体报道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无形中替其所在学校打了一次免费广告,这也是校方如此看重宣传效果的重要原因。
    然而,从新闻价值来看,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往往题材雷同,缺乏新意,大多数都不适合报道。于是,学生们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花在和媒体打交道上面。有的四处搜集媒体记者的联系方式,然后将稿件雪片般投寄到媒体邮箱;有的则直接要求媒体帮助策划活动,“只要能报道,活动怎么搞都可以由媒体来定”。试想,如果再怎么埋头苦干并不能引来喝彩,只有“报上见名、电视露脸”才是硬道理,还有谁会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呢?当社会实践异化成为“公关实践”时,也就偏离了其应有的本意,失去了锻炼提高的价值。
    显然,媒体报道并不适合作为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实践需要几分默默无闻的低调精神,学校必须摒弃追求“面子工程”的浮躁心态,从注重实际效果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价值取向。
    清华大学学生李强利用寒假进行农村调查,写出4万字的“乡村八记”,反映了年轻人眼中真实的现代中国农村情况;复旦大学朱玮琦同学所做的一份调研,让陕北农民的“剪纸”成了出口商品,打入美国市场。这些都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标杆,为校方建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重要的不是扬名立万,只要学生能够沉下身子,感受社会,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我独到见解,只要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带来有益的帮助,这样的社会实践就是成功的。(张遇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