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门迈入职场,一些娇气的大学毕业生成了说不起、讲不得的“草莓族”,令用人单位“头痛”。由上海青年研究中心负责调研撰写的《上海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日前出炉。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中,关于“心理素质”一项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对此,专家建议:毕业生们首先应该调整好心态,学校也应增设职场心理学,避免更多“草莓族”出现。 用人单位:新人须“轻拿轻放” “草莓族”一词,最早起源于台湾,用以形容80后的年轻人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 此次调查中,包括外资及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事业单位等的400余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新近录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抗压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低,常常是“命令不起”、“批评不得”;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积极性较差;工作时没什么定性,只要有更高的薪水,就会见异思迁。一用人单位负责人甚至这样调侃:“对于这些‘草莓族’,我们须小心翼翼、‘轻拿轻放’,就差没整天捧在手中了。” “草莓族”:因整理名片“炒”老板 一盒名片,就让才上班一周的“草莓族”当场“炒”了老板。位于虹桥路上的某4A广告公司人事负责人徐小姐,向记者说起了她曾遇到的职场“草莓族”。陆小姐,毕业于沪上某知名高校金融学院,前不久入职该广告公司公关部。考虑到陆小姐刚入职场,对工作不熟悉,部门经理就安排陆小姐先做一些文件影印等外围工作。一次,部门经理拿出自己收纳的一盒名片,让陆小姐整理,其实是想让她熟悉客户,了解合作伙伴。没想到,陆小姐当面拒绝:“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不是来做这种杂务的!”说罢,就辞职了。 “像陆小姐这样的职场新人,现在并不少见”,徐小姐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近年新进的10多名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普遍较差,“被领导批评了两句,就找借口请假不上班;接受任务,挑三拣四;遇到困难,不主动想办法,而是整天垂头丧气。” 专家:校方开课帮学生定位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分析,职场新人中之所以出现“草莓族”,是因为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娇生惯养,接触社会机会较少,容易眼高手低、心理承受力差。此外,这些人大多拥有高学历和各种证书,对生活和工作的期望值较高,一旦涉足职场,发现现实与期望值并不相符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表现不尽如人意。 对此,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的田保传等多位专家建议:“草莓族”们首先要展开自我调试,放平心态,着眼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避免心理上的软弱与浮躁。此外,他们建议学校能针对毕业生提早开设职场心理课程,帮助毕业生尽快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避免成为“草莓族”。 本报记者 顾一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