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新解李商隐无题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版2009年第12期 佚名 参加讨论

    (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三)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四)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 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五)重帏深处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六)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千百年来,围绕李义山的这些无题诗出现了两种奇特的现象:其一是界定指向不明,历来的诗家论家将之读成赠答诗、送别诗、感遇诗、悼亡诗,甚至是政治诗,不一而足,它们差不多是一个个的谜,悬念很多;其二是尽管读来迷离不解,但它们的流传却极广。究竟这些诗歌里有些什么共有的、持久性的东西在打动读者的心?让那么多的人甘愿陷入迷阵,越难解越想解,越想解越解不出头绪?
    让我们把诗往“简单”里读,还原到作者的创作本意上来体验阅读的乐趣。
    这些无题诗如果一联一联单独来读,其实并不存在多大的阅读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联与联之间空间转换很大,联与联之间似乎没什么联系,拆开成形,合起来倒有些不明所以了。随便举出第三首,首联是月斜更漏,颔联是梦别写信,颈联忽然安排了一组室内景物,尾联又提到刘郎蓬山去了,很是莫名其妙。但它们确是同一首诗的句子,之间肯定有联系,那究竟是什么?其实义山的无题诗有它围绕的“中心”,那就是“情绪”,它是以一种或多种情绪为行文作牵引,将诗句穿成串。仍以第三首无题诗为例,“来是空言去绝踪,”这是一种不呼自来,挥之不去的无端愁绪,它在月斜更漏之际来袭。现在我们可以循着这缕愁绪前行。“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诗人带着愁绪入梦,梦中出现远别情景,继而梦醒起身写信,此联揭示了愁绪缘起于一种相隔的惆怅。“蜡照半笼金翡翠”这句说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微弱的淡香,乍看有些不解,但结合上句,却能依稀找到答案:烛光虽暗,但能半笼,麝香虽弱,仍能透帐,希望虽渺,仍存曙光,还是那彼此相隔而期望相见的愁绪。结句以刘郎之恨,表达了远隔万重关山、终难相见的无限愁怨。这首诗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抒发了一种受阻隔而希望相见,但前途黯淡的愁绪,幽微深奥、低回曲折。因为有了“情绪”这一根红线的牵引,我们就能用想象来填补联与联之间的空白,使阅读无碍。纵观其余几首无题诗,像“金蟾 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表达的受阻隔仍可相通,“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这样的失意与失落,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无奈慨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执著与虚无,这种种情绪都是李义山所表达的主题。世界上最复杂的是情绪,最难把握的是心理活动,因为它们曲奥、微妙、易变,李义山的一系列无题七律,正是他心境历程的独语、心灵行进的袒呈。
    诗情的复杂正源自于心灵情绪这种难以把握的特性。我想,将义山的无题放回到一个更加宽泛的范围里,而不必囿于它是情诗、政治诗、感遇诗或者别的什么,用我们的心灵来体味,从而观照自己的内心,如此或能享受到更大的阅读乐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