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拆除校企阻隔 建立交流平台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陆震谷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近年来,上海市的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如何实现自我突破的问题。这一课题已经引起决策层的高度关注。而对基层学校来讲,只有突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在当前,校企无法进行有效合作是发展瓶颈期的主要障碍。
    具体而言,职业学校和劳动力市场之间不能形成有效衔接,使职业教育陷入“四不”困境,即信息不对称、技能不匹配、供需不畅通、经费不够用。所谓信息不对称,即在现实条件下,职业学校只能按自身能力办学,而不能按社会需求办学,造成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不对称。技能不匹配,即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要求企业具备适应国际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职业学校教育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高要求。供需不畅通,是指职校毕业生不得不面临与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他们所学到的技能还不能与企业需要对口,因而在竞争中更处劣势造成就业困难,而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却存在很大缺口。经费不够用,是指职校开发新专业、尤其是由高科技力量支持的前卫专业,需要相对高额经费投入,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大部分经费还是依靠政府投入,没有依托于企业。
    究其原因,造成校企阻隔首先是企业没有积极性。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的学生没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因而学生缺乏实战经验。不少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这些学生在短期内不能满足他们对利润增长的要求。其次,缺乏有关法律规定。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校企合作得不到法律的强有力支持。校企合作没有法律法规的权威保证很难进行,而目前已经出台的一些相关规定在操作上也缺乏实效性。最后,职校和企业交流没有平台。政府部门虽然也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有效的交流平台,结果导致上述“四不”困境。
    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呢?我们认为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作为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的“领跑者”,德国提倡的“双元制”的确有高明之处。这里所说的“双元制”是指整个职业教育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条线上同时进行,职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密切结合,国家和企业双方对职业教育负责,以企业培训为主。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把职业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紧紧联结在一起,很好地缓解了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压力。此外,这种体制还能较好解决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问题。众所周知,德国品牌不仅设计好,而且内部组装也好,这无疑要归功于“双元制”的有力实施。
    “数以万计的高科技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不可能从国外引进”,我们必须找到符合国情的合理对策来促进校企有效合作,德国等国的经验给上海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是有一定启示的。一要建立职教联盟。将政府、企业、职校三者统一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必须建立操作机制,必须要有实体机构运作而摒弃那些形同虚设的设置。二要建设性地完善法律法规。特别是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在校企合作中适当给予企业利益,如报酬、津贴、税收返还等。在新加坡,一部分教育经费就来源于企业税收返还。企业也可以向职校提出要求,进行定点人才培训。可见,企业本身的利益驱动能够促进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资金流转,加大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三要调动职校依靠市场合理开发的积极性。目前,职教仍然和普教共用一套管理模式,这套管理模式在经营方面对职校发挥自身特色有明显限制。因此,为了调动职校的积极性,在管理机制上还必须进一步放活。
    (作者系上海市董恒甫职业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