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名高考考生在考语文时写了一篇文字优美的作文,开始语气还比较温和,但越写越激动,到后来就大骂老师,结果得了个零分,最后经过复评拿了及格分36分。一位语文老师表示,高考作文不是考生搞“自由创作”,不要把爱情、早恋等内容写进作文。(《重庆时报》7月24日) 用优美的文字“大骂”老师,结果作文在初次阅卷时得了零分———如此惊险的经历,或许会让考生“后怕”不已。这也让我不由联想起《人民论坛》一项“党政干部如何能听到真话”的最新调查结果:77.4%的受调查者认为,“说真话很容易受到打击报复”,阻碍人们说真话;74.2%的受调查者认为,应“从法制、机制设计上保证、鼓励、保护讲真话的权利”。从那篇“零分高考作文”上,我们看到“真话环境”之困,对于反思上述调查结果颇有直观的启迪。 在现实社会中,当面临“讲真话”与“讲假话”的抉择时,我们很自然地会追问一句:别人将如何看待“我”讲真话呢?从新闻中的“零分高考作文”来看,重庆那名学生选择了“讲真话”———诉说自己对社会、对教师的不满———其结果就暗示出“真话环境”的状况。尽管这篇作文在复评中得到了及格分,其所经历的“零分风险”确实够“恐怖”,足以吓退多数想讲出对教师不满“真话”的考生。比如,万一下次不是“零分”,而是“十分”,没有复评机会呢? 当然,高考作文复评制度的设计,毕竟让这篇作文有机会“翻盘”。这也表明,维护“真话环境”的关键,仍然得依靠“好”的制度设计,给那些“讲真话”的人以保护。(宣华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