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邻居闲聊时谈起,过几天,她要送读初中的儿子去郊外参加“吃苦夏令营”:“孩子在家太懒了,要吃吃苦。”可转眼间,她又为儿子打点“行装”,买了很多饮料和零食,还反复关照他要时刻手机联系。 既想让孩子受教育、又怕他真吃苦,类似这位家长的“叶公好龙”心态,恐大有人在。暑假里为了锻炼孩子,家长帮小孩报名参加“耐力训练营”、“农村生活营”等活动,但又放心不下,有的家长跟着到训练场,给孩子擦汗、捶背、递饮料;有的家长见孩子来回跑,担心得要命,一会儿陪跑,一会儿喊停。试问,这样的“挫折教育”能出效果吗? 其实有时候,孩子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恰恰与家长的娇惯有关。有的家长在家和孩子说话,轻不得,重不得,在孩子面前显得超级没自信;还有的家长,孩子学校明明离家不过十几分钟行程,却非让孩子每天打车上学。孩子听不得不合心意的话,容不下小小的批评,又怎能承受委屈与挫折? 一次两次的“挫折教育”不能带来什么效果,家长不如关注日常、身边的教育机会。不要一味迎合孩子的任何需求,更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做一些整理房间、洗衣服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一位哲学家说过:“磨炼,挫折,挣扎,这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又是持续的过程,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理,才能面对挫折,跨过生活的沼泽地。(彭 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