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晨光(本报记者) 访谈嘉宾:魏海政 山东大学2007届毕业生 蔡红建 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处处长 陈春声 中山大学副校长、人文学院院长 高校毕业典礼 进入7月,各高校都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有人把毕业典礼称作大学生的“成人礼”,但是,社会对此重视程度不高,不少学校也没有充分挖掘毕业典礼的教育内涵,没有多少家长愿去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对学生意味着什么?高校应该如何打造毕业典礼?记者约请各位嘉宾进行探讨。 家长普遍重入学轻毕业 主持人:在中国,感觉“考上大学”的意义远大于“大学毕业”,每年大学新生报到,“亲友团”如影随形,可对于毕业,家长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是为什么? 魏海政: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意义上,考上大学比大学毕业的意义更明显,这和科举制度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影响有关。很多人看来,“十年苦读”都是考中之前的事情,考上之后即可顺理成章地获得相应的一切。这一思想影响至今,表现在面对大学教育时,出现重视考上大学而忽视大学毕业仪式的现象。另外,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不再觉得毕业是一件值得特别庆祝的事情,因而也会影响到对于大学毕业典礼意义的认识。 蔡红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严进宽出”、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等,使得大家对高考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毕业的重视程度。对不少老百姓而言,他们都会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哪有毕不了业的道理。 毕业典礼形式不宜盲目模仿 主持人:一些学校在对毕业典礼定位的时候,总有履行惯例的感觉,形式比较单一,你们几位是怎么看的? 魏海政:毕业教育应该具有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意义,毕业典礼即大学生的“成人礼”,是在个人思想、学术基础等方面的成人。经过了这样一个“成人礼”,学生就不再只是一个总需要家长的不断督促和老师的谆谆教导才能明白事理的孩子,而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并能通过个人的理性思考作出相应判断的成年人。目前大学的毕业典礼多以欢送毕业生为主,其实,毕业典礼不应只是欢送会,而应突出毕业教育的内容。 陈春声:许多大学现在都在进行某些礼仪制度的改革,包括模仿欧美大学的毕业典礼,对于学生来说,毕业典礼代表着人生周期一个全新的、人生真正独立的阶段的开始,将影响他们一辈子。 蔡红建: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引进西方的毕业典礼形式,这表明了对毕业典礼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在学生把学位帽抛向空中的那一刻是那么令人陶醉。但毕业典礼形式也不可盲目效仿。比如,穿学位服,西方国家也不是统一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服饰,我们现在不少学校在着装上也是千篇一律。 通过仪式让学生体会责任 主持人:高校怎样才能通过毕业典礼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陈春声:中山大学近年来的毕业典礼,都特别郑重地邀请学生家长观礼,就是为了让家长在礼仪和精神层面上加深与孩子的情感,见证和体验“高尚”。通过毕业典礼的礼仪教育,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感受人文的魅力,从而成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蔡红建:我曾在英国参加过南安普顿大学的毕业典礼,门票可谓“一票难求”,参加毕业典礼的家长、亲属比学生多,学校专门安排了免费的班车接送家长,校长逐一为每个学生颁发证书,并逐一叮嘱,十分庄重。我认为,无论什么形式,毕业典礼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地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毕业典礼是学生的大事,要征询学生的意见,从设计、投入、创新、效果等方面进行严密周到的规划,让毕业生在离校前体验大学期间最大的“荣耀”,让其感受大学期间最美好的回忆。上好毕业生在校教育的最后一课,就能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作好衔接。 魏海政:能在毕业时接受校长亲自授予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是毕业生心中非常神圣的时刻和记忆。今年的毕业季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山东大学校报连续发表了《带着爱和使命前行》以及校长的毕业寄语《2008,我们的脚步凝重而坚强》等文章,让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同时,理解一所大学给予他们的厚望,领会一所大学作为坚强后盾所给予他们的力量,深刻体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许,这些毕业典礼和仪式之外的事情,更接近毕业典礼的真正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